地方财权失衡是驻京办潜伏的根源

2010年08月27日 14:15   来源:南海网   陈岚桦

  作者:陈岚桦

  随着今年初国务院撤销地方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县级驻京办通知的“大限”已至,一些市县驻京办开始以“潜伏”的方式继续驻留北京。一旦碰上检查查,就科称是“在北京长期出差的县城干部”。有相当多的县级驻京办主任并未撤离,已转入地下。(8月24日《南方日报》)

  这种以“潜伏”方式驻留北京的办事处,真是体现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中国特色。尽管明的方式没有,但却在私底下,“跑步钱进”的工作方法丝毫没有改变。单纯靠道德的谴责“腐败”行为根本无济于事,应从更深层次原因来探寻为何“隐形驻京办”顽强的“潜伏”。笔者认为,地方的财权和事权的不匹配,是造成地方官员热衷进京跑关系、争投资、拉项目的原因之一。

  从1994年以来,我国实施了分税制改革,分税制改革提高了中央财政的实力,将能投提供较多税收收入的税种划归中央、或作为中央占大头的共享税,而将规模偏小,难以征收的税种化为地方税、其结果是中央财政状况改善同时,地方财政收入在全国财政总收入地位也随之下降。而且,越是基层政府,可支配财力越少。尤其是一些农业县,在近年来取消了农业税后,财政支出压力与日俱增,地方政府除了寻求类似“土地财政”的“第二财政”作为收入增长点外,多到中央争取到支援款项、争上项目、拉到投资,是地方财力约束下的必然选择。

  对县级、尤其是中西部市县的政府来说,以驻京办为据点来“跑步钱进”,实在是本小利大的买卖。一年最多花费不过数百万元,一旦拉来一笔过亿的扶贫款或专项资金,能解决多少当地的民生问题。尤其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县域经济的中小国有企业基本上都改制、破产、重组了,县域经济的增长点实在是乏善可陈。而随着98年的银行改革,县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贷款权限普遍被上收,县级及其以下的分支机构成为单纯吸收存款的网点,通过上存的形式,将原本十分稀缺的县域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流向中央。县域能用的资金实在杯水车薪。尽管有中央对中西部的转移支付资金,但是这也是不稳定的预期,也客观上需要县领导多到北京与相关部委沟通、寻求支持甚至哭穷,这才能解决燃眉之急。在这种财权和事权极其不匹配的情况下,“跑步钱进”实在是难以根除。

  其实,早在半年前,国务院颁布撤销令时,就有专家认为,驻京办不会消失,将改头换面继续存在。上述新闻无疑证实了这个判断。个中原因也不复杂,只要中央配置资金和项目的方式没有改变,“跑部钱进”就还会继续上演。

  因此,政府应致力于制度建设,根据地方财权、事权匹配的原则,进一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分税制体系。中央与地方之间应着力解决的是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划分问题,建立事权与财权相对称的财政分配格局,而不是强化中央的财权集权度,地方政府对转移支付的不稳定预期才会消除。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