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落榜”的考生李盟盟终于圆了自己的大学梦。此前,因为志愿申请表被县招生办工作人员锁在抽屉内忘记提交,高考分数超出重点线13分的她不能被任何大学录取。通过网上发帖,引发了媒体和网友的关注,目前李盟盟已顺利被一所大学录取。
对于考生来说,高考的重要性和艰巨感无需赘言。因而,关于高考的任何一个玩笑开在任何一名考生身上都显得极其沉重与悲戚。从被人冒名顶替上大学的罗彩霞,到“最不幸高考生”李盟盟,命运的捉弄让她们在通向大学之路上尝遍各种滋味。
一个是考取了大学遭冒名顶替,一个是超出了录取线被人遗忘在角落,不同的境况,相似的命运,可谓人生之不幸。但她们又是幸运的人,因为网络的声援、媒体的曝光,她们原本湮没在茫茫人海之中的呼声与诉求得到职能部门的重视。在“被落榜”事件中,从李盟盟托人网上发帖,到河南省招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之后被大学顺利录取。短短几天,事件进展之快、效率之高,令人惊叹。
无助时发的一个帖子竟可以掀起一场风波,李盟盟应该庆幸自己处于这样一个网络发达的时代。如果在十几年前,甚至几年前,“被落榜”的厄运降临在她身上,那么事件结果很可能截然相反,因为弱势个体在与公权的纠纷面前往往显得渺小与无力。即便是现在,从“开胸验肺”到“钓鱼执法”,类似的悲情事例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
如今,网络已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很多悬而不决的事件,因为网络传播和媒体介入,得以顺利解决。把这些来之不易的“成果”归功于网络以及网民的同时,我们未免略感沉重,假如没有网络,假如没有媒体曝光,又该何去何从?
再说,网上发帖的申诉方式并不是万能的,能否形成舆论风暴进而被重视,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真正能够靠此种途径解决的问题也相对有限。如果现实中表达诉求的渠道能畅通一些,职能部门的办事效率能够再高一些,公众又何必依赖网络呢?(作者系职员)
(责任编辑:胡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