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禁烟拿领导“开刀”并没有大错(图)

2010年08月12日 06:52   来源:扬子晚报   杨国栋 刘道伟 漫画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10日签发戒烟新规提出,凡承诺戒烟的正科级干部,如没有戒烟,那就请“戒了烟,再上班!”(今日本报A18版)。

    烟草对人们健康的危害人所共知,但禁烟工作之难也是众所周知的。如果政府的禁烟规定不动真格,禁烟的效果可想而知。

    禁烟难,难在全社会的控烟意识薄弱。在很多领导干部带头吸烟的情况下,吸烟不仅没被看做不良行为,反而成为“时尚”的象征。正是因为觉得吸烟很“酷”,加上很多影视作品和成年烟民有意无意的诱导,中国青少年吸烟率才会逐年上升。

    根据全国人大批准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要求与目标,自2011年1月起,中国内地将在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和其它可能的室外工作场所完全禁止吸烟。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制定严格的禁烟措施,明确各项奖励处罚细则,对违反规定在公众场所吸烟者进行严厉处罚,以避免禁烟令在烟民们的抵制中成为一纸空文。作为禁烟令执行者的政府机关当然更有理由带头执行好这一规定。

    在很多政府部门领导同样是烟民的情况下,让下属去监督领导戒烟显然并不合适。只有把各单位的禁烟效果与领导的政绩考核、工资奖金甚至是乌纱帽直接挂钩,才能引起相关领导的重视。如果不涉及切身利益,禁烟很可能和许多工作一样,永远只在汇报和总结中成果辉煌,而实际成效却乏善可陈。

    东坡区拿手握实权的正科级干部开刀,无疑是把握住了禁烟问题的关键。我们现阶段的所有问题,其实都存在“领导是否能带头”的关键一环。遗憾的是,“出了事故领导先走”常见,“新风严规领导先行”罕见。

    当然,“戒了烟,再上班!”的提法略欠妥当,如改为“上班抽烟就地免职”或“上班抽烟停职反省”可能更容易为人所接受。

(责任编辑:年巍)

延伸阅读
  • ·民众“节衣”不如政府节俭    2010年06月07日
  • ·“减副”能否为权力成本减负    2010年05月31日
  • ·向地王“开刀”必须要“见血”    2010年01月29日
  • ·作文改革不应拿母亲“开刀”    2009年11月16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