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农民即将大规模地成为城市居民。据称,此番举动的初衷是为了逐步缩小附着在户籍上的城乡差异;事实将证明的却是,由此转变为市民的几百万重庆农民,因为制度设计而让他们享有的“超市民待遇”,或许才是未来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一大考验。
即将成为市民的重庆农民所谓的“超市民待遇”,就是他们在同城市原有居民一起享受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五件衣服”之外,重庆在设计制度时为他们保留的“三件衣服”:宅基地、承包地、林地。
重庆农民“超市民待遇”有3年过渡期,从积极方面的角度来看,这是几百万农民大规模进城时,为保护农民权益而专门设计的“缓冲阀”。但是,如果在此期间尝试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在就业、收入、生活习惯等方面不能通过城市化的考验,不能真正地融入一个他们愿意融入的城市,这个“缓冲阀”就可能成为诱引进城农民返乡、阻碍重庆四分之一农民进城的“刹车片”。
更为现实的是,农民工进入城市后面临的考验,从根本上说是对城市本身、对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比如,要让世代习惯乡土散漫生活的人,短时间内喜欢上相对格式程序化的市民生活,就需要重庆对几百万来自农村的新市民,给予艰苦的引导、耐心的教化。3年过渡期满、脱离土地可能引发的“断奶恐慌”到来之前,重庆最能能让新市民们心安理得的,或许就是给予他们每人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就像黄奇帆说的那样,“进城农民是会有工作干的。”而在此同时,还得保证平衡新、老市民之间的待遇和情绪,以免像跷跷板那样一头压了下来、另一头却翘了上去。
由此可见,几百万重庆农民即将拥有的“超市民待遇”,会给重庆这座城市带来多大的考验。正在完成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重庆,即将面对的压力之大亦可想而知。重庆目前处于爬坡上坎时期,未来几年内多达700余万的农村居民有序进城,除了人口红利、重庆这座城市还需要他们带来更大的贡献,而不是负重和包袱。黄奇帆说,重庆启动全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是重庆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央要求的一项重要工作。也就是说,重庆让几百万农民身揣“超市民待遇”进城,最大的意义是在为全国城乡统筹、推进城市化进程探路。由此而接受考验的,就不仅是重庆这一座城市、这一个中央直辖市的心理承受能力。
这是因为,不仅在重庆,整个中国的七八亿农民,可能都在关注重庆农民“超市民待遇”进城后的一举一动。
文/渝西锋光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