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状元“掐架”只是教育体制僵化的一个缩影

2010年07月26日 06:37   来源:红网   谭浩俊
    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一旦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漩涡,必然会降低对内涵的追求和整体形象的打造,最终影响整体素质的提高。

    高考状元,虽然是应试教育下的一个特殊符号,甚至还时不时地让人与封建科举联系在一起。但是,能够成为一个地区的高考状元,还是令人十分羡慕和赞赏的。遗憾的是,由于某些大学过度在乎高考状元这个符号,注重高考状元给学校带来形式上的“强大”,从而使高考状元由符号变成了一种炫耀的工具,导致在每年的高考录取工作中,都会对录取了多少高考状元进行炒作,甚至引发争论。

    而在今年的高考录取工作中,作为中国两所知名度最高、地位最高的大学,北大、清华竟然进行了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肉搏”。据报道,在两校发布的状元录取喜讯中,录取的状元之和竟然超过了全国实际的状元之和,难怪有网友戏称,一边为状元争得面红耳赤,一边却连小学加减法都不会做,状元到了这样的学校,能有多大的出息呢?

    两所大学当然不会“堕落”到连小学加减法也不会做,但是,录取数超过实际数的结果,却让我们不得不为两校只图形式、不讲效果的做法表示担忧,为两校越来越强烈的功利主义、浮夸之风表示担忧。

    对两校出现的状元数据矛盾,虽然清华大学相关负责人及时作出了解释和说明,认为是口径不一造成的“误会”,并表示,多几个还是少几个状元,都对清华的招生和办学没有什么根本影响,明年将不会再发布状元数据。但是,这样的解释显然是没有说服力的,也不可能消除状元“掐架”对两校产生的负面影响。

    其实,对两校来说,能够录取多少状元,所代表的仅仅只是某些方面的吸引力而已,一方面,状元的多少,并不完全代表学校水平的高低;另一方面,录取这么多的高考状元,又能培养出多少国家建设的状元呢?相反,哈佛大学并没有每年公布自己录取了多少美国的“状元”,但是,却培养出了那么多的总统、科学家、经济学家、经济巨人,北大、清华又该如何面对呢?

    作为具有百年历史和很高知名度的高等学府,北大、清华已经历过很多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按理,应当具备了一所成熟大学所应该具备的条件,不会为形式主义、功利主义、浮夸之风等所影响,甚至所左右。但是,为什么会如此在意录取了多少高考状元这种符号性东西呢?需要引起重视的是,除在对待高考状元问题上的不理智之外,近年来,两校在其他方面的负面新闻、负面影响也不算少,如以造假手段骗取科研经费、高价文学班、高价高级管理人员班、不允许中小学生参观等。

    那么,为什么两所最负盛名的大学也会为了一时之利、一时之名、一时之功而不顾整体形象呢?毫无疑问,这是教育体制僵化、思维陈旧的一个缩影,正是因为教育体制缺少创新、缺乏探索精神,才导致办学过程中的功利主义、形式主义、浮夸之风泛滥,才导致学校没有把如何培养人才、挖掘人才潜力、提高人才的可塑性和创造性放在突出位置,最终使我们的大学毕业生更多的是高分低能,有文化,没有创造,有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知识,有读书的毅力,却没有想象力,可以在国际奥林匹克教学比赛中拿冠军,却出不了大师级人物。即便出几个有影响的人才,也需要先出国进修几年。

    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出路,就是加快教育体制改革,通过充分吸收国外成功大学的办学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对现行教育体制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改革和创新。

    令人欣慰的是,刚刚出台的“十二五”教育发展纲要,已经在这方面有了新的思路、新的设想。但是,这些新思路、新设想能否得到实现,还需要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各所大学的实践和探索,需要从小学开始就转变办学思维、办学方法。否则,新的教育发展纲要也会沦为一纸空话。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