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对得起这些“状元”

2010年07月24日 12:02   来源:中国网   王淦生

  每年的6月,是高考考生忙着赶考、填报志愿的时候,也是各高校忙于收获的时节。当然这“收获”指的不是收获科研成果论文论著,因为这些东西不一定非要赶在这燠热的盛夏里进行。此时一所所大学投入人力物力最多、“抢收”最为卖力乃是——优质生源。而在这一支支抢收队伍中表现最抢眼、收获最丰的乃是京城里的两所顶尖大学——北大、清华。

  谁都知道北大、清华享有着富有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的一切优越条件,无论是资金还是人力,偌大中国鲜有与之匹敌者;在国际国内形形色色的大学排行榜上,这两所学校轮流“坐大”的地位(当然与境外大学就无法比了)也一直无人撼动;加之位于首善之区,地理位置优越,其对国内考生的吸引力更是无出其右者。故而一到每年的高考,考生、考生家长、考生所在中学均以考取该二所学校为荣,不少地方政府甚至以考取北大、清华的学生数来考量学校实绩,发放奖金。这就使得全国最优秀的生源差不多都涌进了这两所学校。但是正因为是“两所”(近年来又有香港地区的一些高校参与进来搅局)而非一家独大,也就必然会出现优质生源的分流,这对其中任何一所学校来说,都会酿生出一种“既生瑜,何生亮”式的醋意,于是,北大、清华二校之间也就顺理成章地爆发出了一场场生源争夺大战。

  自然,考分平平的考生北大、清华是不会拿正眼去瞧的,这两所学校招生人员惟一的任务只有两个字——“掐尖”。而在这“掐尖”中,争夺各省市状元乃是重中之重。我浏览了一下这两所学校的招生网站,在各省市区招生投档的这几天,这两家网站几乎每天都有“收割”了多少状元的新闻。奇妙的是,各省市状元就那么寥寥数十个,但两校在录取数字的统计上却有着较大的出入,而数字上的出入又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本校录取的状元数最多。这还只是媒体上的无声的竞争,至于到了志愿填报现场,两校间那种白热化的争夺更是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一家苦口婆心地争取,另一家舌灿莲花地“策反”(多像战争年代的地下工作);一家许诺奖金5万,另一家便以6万豪夺(多像拍卖会上的交易);一家请考生及其家长班主任吃饭展示“亲和力”,另一家则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联手走“上层路线”(我们的“象牙塔”中的高知们,早已将中国传统的“关系学”乃至“厚黑学”玩得透精且熟练地运用于招生)……招生人员们如此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全为了那些状元们!

  是因为这些状元真正的特别优秀一个个皆为“龙钟”?难说。中国的高考说得再神圣也就是一场考试,其偶然性人所皆知,所以高考状元不过是一场考试发挥最好的人。而在此之前早有若干更优秀的保送生、投考国外名校者放弃了考试,高考状元的成色就更值得怀疑。是因为这些状元们一个个都是能量巨大的“潜力股”,将来会带动其所在高校一起冲进“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未必。因为早有专家统计过,恢复高考以来的30余年间出现的高考状元没有一人取得巨大成功,其中多数人最终湮没无闻泯然众人。那么,高考状元何以被名校热捧?一句话——为了面子。每年招生结束,我校招收多少状元,我校收获多少高分层不是成为不少名校最沾沾自喜的话题吗?至于这些状元们的发展走向如何又有人去过问?

  在各大名校的招生中,我最佩服中国科技大学的做法:将4年前各省市区所招学生的去向张榜公布,给关心大学培养能力、关心考生未来的家长、考生一个明确的交代。所以中国科大虽然不在京沪这样的大都市,本科段没设近年来热得发烫的金融经贸学科,但其生源质量一直处于各高校前列,特别受到热爱科学潜心学术的家长和考生的尊敬和青睐。原因无他,其办学能力、人才培养得到了家长和考生的认可。而那些唯高考状元是瞻的名校能不能模仿一下中国科大的做法,在猛追状元的时候,也将4年前你招进的状元们的去向亮一亮呢?

  录进状元难,而要将这些状元一个个都培养成顶尖的人才更难。希望我们的名校还是把人力、物力多用在人才的培养上,要不你如何对得起这些被家长、社会寄予厚望的孩子?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