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塑料再利用率亟待提高

2024-04-21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杨飞认为,提高废弃塑料再利用率,亟待解决回收成本高、技术制约、再生塑料推广难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这需要环环相扣做好消费者、处理站、回收商等工作,提高废弃塑料的回收率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持续推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废弃塑料,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垃圾。近年来,电商、快递、外卖等行业逐渐成为塑料袋及塑料包装使用的重点领域,大量塑料包装被丢弃在垃圾堆中。近日,就有调查发现,不少居民区的废弃塑料被直接混入了生活垃圾中。

  经过长期探索,我国已经建成了相对完善的塑料循环利用体系,但在废弃塑料处理方面,依然面临着严峻挑战。根据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统计,2022年我国产生废弃塑料6300万吨,其中被回收处置的仅有约30%,而填埋量为2016万吨、焚烧量为1953万吨,分别占比32%和31%。大量废弃塑料被简单填埋和焚烧,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威胁。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塑料污染治理。提高废弃塑料再利用率,亟待解决回收成本高、技术制约、再生塑料推广难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强化分类意识,让废弃塑料“有的处理”。居民是塑料制品的重要消费群体,但目前还缺乏对于废弃塑料可回收的认知。塑料垃圾分类未推行到位,这就导致一些废弃塑料处理站面临“吃不饱”的问题,废弃塑料也得不到有效处理。为此,需要增强居民自觉分类回收废弃塑料的意识,养成自觉垃圾分类的习惯。社区应尽可能多开展相关宣传工作,提高废弃塑料回收的社会共识。此外,也可以在分类标识、投放箱设置等方面下功夫,引导居民正确处理废弃塑料。

  打通“梗阻”环节,让废弃塑料“能够处理”。从消费者到处理站,废弃塑料处理必须经过“回收”这个中间环节。只是,当前垃圾回收装置在数量配置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废弃塑料尤其是泡沫塑料板等占地面积大,可回收物的桶装不下,往往被混杂于其他的垃圾中,给分拣工作带来困难。这就需要通过调整分类垃圾桶的配置比例等方式,进一步完善废弃塑料回收基础设施建设。而且一些塑料包装质量轻、潜在经济收益少,也导致其回收利用不被重视。为此,要逐步降低回收分选拆解成本,从而提高回收者收集的积极性。

  加强技术创新,让废弃塑料“处理得好”。废弃塑料如何处理?目前,我国废弃塑料回收方式多以物理回收为主,但是物理回收存在处理的塑料种类有限、处理不彻底、利用率低和附加值低等不足之处。这就需要加强废弃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研发,实现从简单的物理回收到更高层级回收方式的转变。以技术创新加快解决塑料污染问题,发展塑料循环经济,需要回收再生利用产业链上各环节的联动。对于积极参与回收技术创新的企业等机构,不妨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解决好废弃塑料处理这道难题,再生塑料产品的推广使用也是关键一环。目前来看,再生塑料产品使用还未形成统一的国家标准,给相关产品的推广使用增加了难度。期待有关部门可以探索制定出更为成熟的再生塑料使用比例相关标准,构建包括标准体系、认证体系、检测体系等在内的绿色再生塑料规范体系,引导全社会广泛使用再生塑料产品。接下来,只要我们环环相扣做好消费者、处理站、回收商等工作,就一定能提高废弃塑料的回收率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持续推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杨飞)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发挥独特优势发展绿色产业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废弃塑料再利用率亟待提高

2024年04月21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杨飞认为,提高废弃塑料再利用率,亟待解决回收成本高、技术制约、再生塑料推广难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这需要环环相扣做好消费者、处理站、回收商等工作,提高废弃塑料的回收率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持续推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废弃塑料,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垃圾。近年来,电商、快递、外卖等行业逐渐成为塑料袋及塑料包装使用的重点领域,大量塑料包装被丢弃在垃圾堆中。近日,就有调查发现,不少居民区的废弃塑料被直接混入了生活垃圾中。

  经过长期探索,我国已经建成了相对完善的塑料循环利用体系,但在废弃塑料处理方面,依然面临着严峻挑战。根据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统计,2022年我国产生废弃塑料6300万吨,其中被回收处置的仅有约30%,而填埋量为2016万吨、焚烧量为1953万吨,分别占比32%和31%。大量废弃塑料被简单填埋和焚烧,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威胁。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塑料污染治理。提高废弃塑料再利用率,亟待解决回收成本高、技术制约、再生塑料推广难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强化分类意识,让废弃塑料“有的处理”。居民是塑料制品的重要消费群体,但目前还缺乏对于废弃塑料可回收的认知。塑料垃圾分类未推行到位,这就导致一些废弃塑料处理站面临“吃不饱”的问题,废弃塑料也得不到有效处理。为此,需要增强居民自觉分类回收废弃塑料的意识,养成自觉垃圾分类的习惯。社区应尽可能多开展相关宣传工作,提高废弃塑料回收的社会共识。此外,也可以在分类标识、投放箱设置等方面下功夫,引导居民正确处理废弃塑料。

  打通“梗阻”环节,让废弃塑料“能够处理”。从消费者到处理站,废弃塑料处理必须经过“回收”这个中间环节。只是,当前垃圾回收装置在数量配置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废弃塑料尤其是泡沫塑料板等占地面积大,可回收物的桶装不下,往往被混杂于其他的垃圾中,给分拣工作带来困难。这就需要通过调整分类垃圾桶的配置比例等方式,进一步完善废弃塑料回收基础设施建设。而且一些塑料包装质量轻、潜在经济收益少,也导致其回收利用不被重视。为此,要逐步降低回收分选拆解成本,从而提高回收者收集的积极性。

  加强技术创新,让废弃塑料“处理得好”。废弃塑料如何处理?目前,我国废弃塑料回收方式多以物理回收为主,但是物理回收存在处理的塑料种类有限、处理不彻底、利用率低和附加值低等不足之处。这就需要加强废弃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研发,实现从简单的物理回收到更高层级回收方式的转变。以技术创新加快解决塑料污染问题,发展塑料循环经济,需要回收再生利用产业链上各环节的联动。对于积极参与回收技术创新的企业等机构,不妨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解决好废弃塑料处理这道难题,再生塑料产品的推广使用也是关键一环。目前来看,再生塑料产品使用还未形成统一的国家标准,给相关产品的推广使用增加了难度。期待有关部门可以探索制定出更为成熟的再生塑料使用比例相关标准,构建包括标准体系、认证体系、检测体系等在内的绿色再生塑料规范体系,引导全社会广泛使用再生塑料产品。接下来,只要我们环环相扣做好消费者、处理站、回收商等工作,就一定能提高废弃塑料的回收率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持续推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杨飞)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发挥独特优势发展绿色产业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