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假”的坑农骗术为何能堂而皇之地上演?

2024-04-24 14:2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春耕农忙时节,一些商家在农村地区推销量子赋能技术,声称用了他们的机器,不仅能实现增产增收,连农作物的口感都会有明显改善。媒体近日调查发现,所谓的量子赋能技术只是商家夸大宣传的噱头,其实质是伪科学和营销骗术。

  伪科技“下乡”,骗了农民口粮

  中科院专家明确表示,量子设备的应用环境苛刻、造价昂贵,且量子效应保持的时间极短,在农业种子或者日常用品上使用量子技术,是根本无法达成的。也就是说,至少在目前,“量子”无法量产,还没有进入民用实用阶段。【详细

  “遇事不决,量子科技。”从量子水,到量子油条,再到量子波动速读……这些年来,量子算是被骗子纠缠上了。无论“万物皆可量子化”玩得如何出神入化,其核心逻辑总是相似的:先是混淆概念、强行关联,再利用部分消费者对高科技的盲目崇拜,击中其内心深处的焦虑,进而达到获利目的。当下正值春耕农忙之际,如果不及时出手处理相关骗局,不仅会侵犯农民利益,还将影响农业生产,危害国家粮食安全。【详细

  “一眼假”的骗术为何能在大江南北“推广”?

  这其中既有部分商家自身的道德问题,也有市场监管的缺失。从商家角度来看,一些人往往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惜采用虚假宣传、夸大其词等手段来误导消费者。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商业道德,也触犯了法律法规。从市场监管角度来看,有关部门在打击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方面的工作力度还有待加强。【详细

  农村是一片广阔天地,同时也是监管的薄弱地带,由此也产生形形色色的坑农行为。像“量子赋能”这样的骗局之所以能够在农村扎根,正是因为有人瞅准了这里的空子。城里人可能对这类坑农骗局不以为意,但对于整日跟土地打交道的农民来说,在商家“销售技巧”的忽悠下,很有可能成为受害者。【详细

  春耕事大,要斩断可恶的“黑手”

  由于农民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有限,面对不良商家的各种骗术,往往束手无策,被骗后只能自认倒霉。坑农害农,国法不容。对坑农害农的违法行为,有关部门应加以重视,必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进一步完善投诉渠道,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详细

  春耕事大,岂容“坑农黑手”!要斩断可恶的“黑手”,既要科普“下乡”,帮助农民提升科学素养和甄别能力,把假技术、伪科学赶出田间地头;也要监管“到家”,打出治理组合拳,对涉农骗局围追堵截、依法严查到底,让其无所遁形。【详细

  (以上综合经济日报、光明网、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燕赵晚报)

  V视角:

  @浮生半日闲:量子赋能增产?太假了!咋不请个跳大神的?

  @新的开始gf:打着高科技的名号来收割农户,太可恶了!

  @乔治:农民朋友一定要提高警惕,谨防被骗。

  @豆花:对伪科学和营销骗术,要重点打击!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不良商家打着高科技的幌子坑农害农,令人愤慨,必须依法严惩。但更值得思考的是,如此明显骗局竟然在不少农村地区“一路绿灯”,这暴露出了相关各方工作的不足。接下来,不管是加大科普力度,增强农户的警惕意识,还是监管部门主动出击,完善常态治理机制,都是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多方合力,把好前沿关口,堵住伪科技“下乡”的通道,才能最大程度地维护农民权益。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一眼假”的坑农骗术为何能堂而皇之地上演?

2024年04月24日 14:2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春耕农忙时节,一些商家在农村地区推销量子赋能技术,声称用了他们的机器,不仅能实现增产增收,连农作物的口感都会有明显改善。媒体近日调查发现,所谓的量子赋能技术只是商家夸大宣传的噱头,其实质是伪科学和营销骗术。

  伪科技“下乡”,骗了农民口粮

  中科院专家明确表示,量子设备的应用环境苛刻、造价昂贵,且量子效应保持的时间极短,在农业种子或者日常用品上使用量子技术,是根本无法达成的。也就是说,至少在目前,“量子”无法量产,还没有进入民用实用阶段。【详细

  “遇事不决,量子科技。”从量子水,到量子油条,再到量子波动速读……这些年来,量子算是被骗子纠缠上了。无论“万物皆可量子化”玩得如何出神入化,其核心逻辑总是相似的:先是混淆概念、强行关联,再利用部分消费者对高科技的盲目崇拜,击中其内心深处的焦虑,进而达到获利目的。当下正值春耕农忙之际,如果不及时出手处理相关骗局,不仅会侵犯农民利益,还将影响农业生产,危害国家粮食安全。【详细

  “一眼假”的骗术为何能在大江南北“推广”?

  这其中既有部分商家自身的道德问题,也有市场监管的缺失。从商家角度来看,一些人往往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惜采用虚假宣传、夸大其词等手段来误导消费者。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商业道德,也触犯了法律法规。从市场监管角度来看,有关部门在打击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方面的工作力度还有待加强。【详细

  农村是一片广阔天地,同时也是监管的薄弱地带,由此也产生形形色色的坑农行为。像“量子赋能”这样的骗局之所以能够在农村扎根,正是因为有人瞅准了这里的空子。城里人可能对这类坑农骗局不以为意,但对于整日跟土地打交道的农民来说,在商家“销售技巧”的忽悠下,很有可能成为受害者。【详细

  春耕事大,要斩断可恶的“黑手”

  由于农民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有限,面对不良商家的各种骗术,往往束手无策,被骗后只能自认倒霉。坑农害农,国法不容。对坑农害农的违法行为,有关部门应加以重视,必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进一步完善投诉渠道,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详细

  春耕事大,岂容“坑农黑手”!要斩断可恶的“黑手”,既要科普“下乡”,帮助农民提升科学素养和甄别能力,把假技术、伪科学赶出田间地头;也要监管“到家”,打出治理组合拳,对涉农骗局围追堵截、依法严查到底,让其无所遁形。【详细

  (以上综合经济日报、光明网、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燕赵晚报)

  V视角:

  @浮生半日闲:量子赋能增产?太假了!咋不请个跳大神的?

  @新的开始gf:打着高科技的名号来收割农户,太可恶了!

  @乔治:农民朋友一定要提高警惕,谨防被骗。

  @豆花:对伪科学和营销骗术,要重点打击!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不良商家打着高科技的幌子坑农害农,令人愤慨,必须依法严惩。但更值得思考的是,如此明显骗局竟然在不少农村地区“一路绿灯”,这暴露出了相关各方工作的不足。接下来,不管是加大科普力度,增强农户的警惕意识,还是监管部门主动出击,完善常态治理机制,都是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多方合力,把好前沿关口,堵住伪科技“下乡”的通道,才能最大程度地维护农民权益。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