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量子科技”种庄稼?类似骗局要严厉打击

2024-04-23 07:36 来源:光明网

  一种叫做“量子赋能”的“高科技”正在一些农村地区蔓延。

  据央视财经报道,麦种经“赋能”不仅产量能增加30%以上,生长周期也更短,还抗病抗旱抗涝;黑龙江双鸭山市一公司不仅能给种子赋能,生活中的各类物品都可以赋能;有家公司更神奇,宣称只要把农田照片拍下来,他这边就可以发出远程信息进行干预,能达到不生虫、长势更旺的神奇效果。

  如此神奇,如此荒唐,如此恣意,让人叹息。每一次“坑农”的招数,都是打着各种“为你好”的标签,都是打着“助农”的旗号大行其道。

  这里“量子科技”的真伪并不难辨别。中科院专家明确表示,量子设备应用环境苛刻、造价极为昂贵,且量子效应保持的时间极短,市场上所谓在农业种子或者日常用品上使用量子技术,是根本无法达成的。也就是说,至少在目前,“量子”无量产,还没有进入民用实用阶段。

  然而,如此明显的骗局为什么能够在大江南北“推广”?相关企业为什么能够公开生产所谓的量子“信息舱”并售卖?所谓的“设备专利”是虚假宣传还是监管不力?

  一般农民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或许无法判断“量子赋能”的真实性,这也不难理解。特别是,一些企业下乡时会用时髦话术包装自己,颇具迷惑性,农民没准儿会理解为是来助农的。但县乡政府、农业科技部门理应履职尽责,切实负担起审核把关义务。

  记者暗访中提到的量子公司,均有厂房、办公房、试验田等,而要配置这些,都需要与地方打交道。那么,问题来了,如此神奇的“赋能”操作,各级政府、部门知情吗?有过调查研究吗?特别是,不少基层干部本身家就在农村,与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赋能”专家堂而皇之进村入户招揽生意,难道他们就没有一丝警觉吗?

  即便“量子科技”理解起来存在一定门槛,但要了解相关内容也不是绝对无从下手,完全可以寻求专业人员答疑解惑。更何况,现在很多地方的农业科技人员本身就经常下乡,几方信息一比对,核实真伪并不太难。

  至于其他市场监管部门,也同样存在失职失责的嫌疑。想想看,已经有工厂实现了看看照片就能远程干预长不长虫的“超能力”,还有什么是他们不能干的?而听任这样的企业正常生产,据说还有什么专利,显然是有问题的。如果监管部门忽视必要的检查核实环节,听任所谓的量子赋能“信息舱”公然行销,是不是也有点不负责任?

  农村是一片广阔天地,同时也是监管的薄弱地带,由此也每每招引来形形色色的坑农行为。像“量子赋能”这样的骗局之所以能够在农村扎根,也正是因为有人瞅准了这里的薄弱。毕竟,外边的人可能对这类坑农骗局不以为意,但对于整日和土地打交道的农民来说,在公司“销售技巧”的忽悠下,很有可能成为受害者。

  农村仍是我们的根,不能再让骗子们大行其道了。所有与农业农村农民相关的问题都应当被严肃对待,对于类似骗局更应当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有关部门有必要积极行动,增强农户的警惕意识,保护好他们的权益,也保障春耕顺利推进。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用“量子科技”种庄稼?类似骗局要严厉打击

2024年04月23日 07:36   来源:光明网   龙之朱

  一种叫做“量子赋能”的“高科技”正在一些农村地区蔓延。

  据央视财经报道,麦种经“赋能”不仅产量能增加30%以上,生长周期也更短,还抗病抗旱抗涝;黑龙江双鸭山市一公司不仅能给种子赋能,生活中的各类物品都可以赋能;有家公司更神奇,宣称只要把农田照片拍下来,他这边就可以发出远程信息进行干预,能达到不生虫、长势更旺的神奇效果。

  如此神奇,如此荒唐,如此恣意,让人叹息。每一次“坑农”的招数,都是打着各种“为你好”的标签,都是打着“助农”的旗号大行其道。

  这里“量子科技”的真伪并不难辨别。中科院专家明确表示,量子设备应用环境苛刻、造价极为昂贵,且量子效应保持的时间极短,市场上所谓在农业种子或者日常用品上使用量子技术,是根本无法达成的。也就是说,至少在目前,“量子”无量产,还没有进入民用实用阶段。

  然而,如此明显的骗局为什么能够在大江南北“推广”?相关企业为什么能够公开生产所谓的量子“信息舱”并售卖?所谓的“设备专利”是虚假宣传还是监管不力?

  一般农民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或许无法判断“量子赋能”的真实性,这也不难理解。特别是,一些企业下乡时会用时髦话术包装自己,颇具迷惑性,农民没准儿会理解为是来助农的。但县乡政府、农业科技部门理应履职尽责,切实负担起审核把关义务。

  记者暗访中提到的量子公司,均有厂房、办公房、试验田等,而要配置这些,都需要与地方打交道。那么,问题来了,如此神奇的“赋能”操作,各级政府、部门知情吗?有过调查研究吗?特别是,不少基层干部本身家就在农村,与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赋能”专家堂而皇之进村入户招揽生意,难道他们就没有一丝警觉吗?

  即便“量子科技”理解起来存在一定门槛,但要了解相关内容也不是绝对无从下手,完全可以寻求专业人员答疑解惑。更何况,现在很多地方的农业科技人员本身就经常下乡,几方信息一比对,核实真伪并不太难。

  至于其他市场监管部门,也同样存在失职失责的嫌疑。想想看,已经有工厂实现了看看照片就能远程干预长不长虫的“超能力”,还有什么是他们不能干的?而听任这样的企业正常生产,据说还有什么专利,显然是有问题的。如果监管部门忽视必要的检查核实环节,听任所谓的量子赋能“信息舱”公然行销,是不是也有点不负责任?

  农村是一片广阔天地,同时也是监管的薄弱地带,由此也每每招引来形形色色的坑农行为。像“量子赋能”这样的骗局之所以能够在农村扎根,也正是因为有人瞅准了这里的薄弱。毕竟,外边的人可能对这类坑农骗局不以为意,但对于整日和土地打交道的农民来说,在公司“销售技巧”的忽悠下,很有可能成为受害者。

  农村仍是我们的根,不能再让骗子们大行其道了。所有与农业农村农民相关的问题都应当被严肃对待,对于类似骗局更应当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有关部门有必要积极行动,增强农户的警惕意识,保护好他们的权益,也保障春耕顺利推进。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