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叫做“量子赋能”的“高科技”正在一些农村地区蔓延。
据央视财经报道,麦种经“赋能”不仅产量能增加30%以上,生长周期也更短,还抗病抗旱抗涝;黑龙江双鸭山市一公司不仅能给种子赋能,生活中的各类物品都可以赋能;有家公司更神奇,宣称只要把农田照片拍下来,他这边就可以发出远程信息进行干预,能达到不生虫、长势更旺的神奇效果。
如此神奇,如此荒唐,如此恣意,让人叹息。每一次“坑农”的招数,都是打着各种“为你好”的标签,都是打着“助农”的旗号大行其道。
这里“量子科技”的真伪并不难辨别。中科院专家明确表示,量子设备应用环境苛刻、造价极为昂贵,且量子效应保持的时间极短,市场上所谓在农业种子或者日常用品上使用量子技术,是根本无法达成的。也就是说,至少在目前,“量子”无量产,还没有进入民用实用阶段。
然而,如此明显的骗局为什么能够在大江南北“推广”?相关企业为什么能够公开生产所谓的量子“信息舱”并售卖?所谓的“设备专利”是虚假宣传还是监管不力?
一般农民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或许无法判断“量子赋能”的真实性,这也不难理解。特别是,一些企业下乡时会用时髦话术包装自己,颇具迷惑性,农民没准儿会理解为是来助农的。但县乡政府、农业科技部门理应履职尽责,切实负担起审核把关义务。
记者暗访中提到的量子公司,均有厂房、办公房、试验田等,而要配置这些,都需要与地方打交道。那么,问题来了,如此神奇的“赋能”操作,各级政府、部门知情吗?有过调查研究吗?特别是,不少基层干部本身家就在农村,与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赋能”专家堂而皇之进村入户招揽生意,难道他们就没有一丝警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