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些商家在农村地区推销量子赋能技术,声称可为农作物种子赋能,实现增产增收。然而,这些宣传大多离谱且缺乏科学依据。记者调查发现,所谓的量子能量舱只是普通设备,其赋能效果难以证实。一些公司甚至利用个别农民占小便宜的心理,免费试用后收费,实则是赌博式的营销。中科院专家指出,量子技术应用条件苛刻,价格昂贵,不可能在农业种子或日常用品上使用。(4月22日 央视财经调查)
量子技术能够赋能农作物种子,这种明显带有误导性质的宣传,不仅让农民朋友们的期待落空,更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量子赋能农作物种子的宣传听起来高科技且极具诱惑力,但其背后却隐藏着不少问题。首先,从科学角度来看,量子技术的应用目前还主要集中在精密测量、量子计算等领域,离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还有很长的距离。因此,这些商家所宣称的量子赋能技术,很可能只是借用了量子技术的名头,实际上并无真正的科学依据。其次,这些商家的宣传手法也值得警惕。他们往往夸大其词,甚至使用伪科学的说辞来迷惑消费者。比如,有的商家声称量子赋能可以缩短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增加产量,甚至还能提升农作物的口感和品质。然而,这些所谓的“神奇效果”往往缺乏科学依据和实证支持,只是商家为了销售产品而编造的噱头。此外,一些商家还利用个别农民占小便宜的心理,通过免费试用等方式吸引顾客,然后在后续收费中牟取暴利。这种赌博式的营销方式,不仅让农民朋友遭受经济损失,更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社会的公信力和市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