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政府公关:被迫应战还是主动出击?

2010年07月16日 08:14   来源:羊城晚报   阅 尽

  昨日有两则新闻可以链接着读,一是北京市公安局“公共关系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揭牌,此为全国首个省级公安机关的公共关系部门,局长亲自挂帅。据称,北京警方将开通微博与网民互动、设立和推广形象大使、推进警务公开,直面群众批评,赢得群众的理解和信任。(中国广播网)

  另一则是东莞一公民以个人身份发起,邀约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等到市水务局召开座谈会。水务局闻听有媒体参加,起初要会议改期,后来参会,但坚持只听不说,然结局却出乎所有人意料,水务局从推辞、沉默到开放、坦诚沟通,获得了参会人真诚的赞扬。

  一南一北的两则新闻均涉及一个新鲜话题———政府公关。前者是攻,主动出击。高调成立公关机构,树立警务新形象;后者是守,被动应战,从戒备防卫,到最终放下身段,获得理解,“被迫”完成一次结局尚可的政府公关。无论被动主动,政府公关都活生生走到了人们面前。

  政府还需要公关吗?在许多人眼里,政府是权力的象征,是强势的,神秘的,庙堂高居,仰视也未必够得着,正所谓“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常听到企业公关,或公民、企业去攻政府的关,何曾有过政府向社会“公关”?但是,历史正悄然改变。

  转变的动力来自于社会进步,政府的角色转变。以往政府拥有绝对权力,大小事政府说了算,百姓只有听的份。虽然也说为民服务,但那是居高临下施恩似的,是否真服务谁也奈何不了它。而今,政府的定位就是服务者,权力来自法律授权。在利益诉求多元的当下,政府是各方利益的协调者,面对多种利益博弈,政府甚至也成了博弈的一方,其绝对权威大打折扣。

  特别是,一张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平的,政府与百姓的距离迅速拉近,社会舆论的力量空前膨胀,公众监督政府真正化为现实,一个决策的失误立即引起网络舆情汹涌,官员的一言不慎就可能被“人肉搜索”揭出贪腐的丑闻。在此语境下,政府如何应对公共事件,如何面对媒体和舆论,如何协调利益各方,并在繁杂的矛盾纠葛中维护好政府的权威和形象,无不需要过好公共关系这一关。

  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政府,而文明、阳光的公共关系则是开放政府的应有之意。前些时中央各部委集体推出新闻发言人正是处理公共关系的有益尝试。北京市公安局长亲自出马担任“公共关系领导小组组长”也绝非小题大做。尤其是在社会转型,各种矛盾对立,群体性突发性事件频发的当下,政府的公共关系处理是否得当,不仅事关社会稳定、和谐,更关系到政务公开、民主执政的实质成果。东莞市首个以公民名义到水务局召开座谈会的新闻也告诉人们,在一个开放的社会,如果政府总是不回应民意,那么,民众就可能找上门来给政府上“公共关系课”。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