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为何“忙公关”

2010年07月09日 09:00   来源:解放日报   虞舜客

  一名科学家如果申请 “攻关”某项国家级课题,首先要做的很可能是拎着礼物去“公关”。一些优秀中青年学者,回国后都变成了“老板”,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开会、申请经费、应付评审。

  毫无疑义,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从事科研工作,加强科研“攻关”,才是其职责所在,所谓“跑部钱进”的“公关”,本与其无涉。然而,现在似乎又万万不能。因为不“公关”,不重视“诗外功夫”,就有可能拿不到课题,而拿不到课题经费,又何以科研“攻关”?如此一说,则不免让人揪心。

  当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将科研“攻关”的希望寄托于“公关”之时,便会无端牵制和损耗他们的科研时间和精力。当通过“积极而有效”的“公关”手段争取到重要项目,但又未必能实现科研力量、资金等资源的最优匹配和有效整合时,这样的科研“攻关”又能期待什么好的结果?当这样的“公关”日渐成为一种风气、一种“潜规则”时,我们的科研事业还如何更好地发展呢?

  科学家与科研工作者“忙公关”,与我们的科研宗旨背道而驰,一定程度上是亵渎了我们倡导的科学精神。什么是科学精神?这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科学精神,是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与科学精神相关的,无论是执着的探索精神、创新改革精神、理性精神、求实精神,还是独立精神、协作精神、民主精神等,都要求广大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聚精会神,全身心投入到科研“攻关”中去,并在科研“攻关”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张扬和体现。想一想吧,我们的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如果被逼着抱功利的态度来搞科研,又怎么可能取得真正有科学价值的成果?

  我们呼唤科学精神,就是呼唤它的纯粹和独立。除了我们的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要自觉实践,有“从我做起”的担当,既保持自我的清正自律,又担当起监督和抵制的责任而外,更要求我们的科技部门、科研单位在转变作风、转变观念的同时,积极转换机制。尤其要积极改革和探索重大科研项目更为科学合理的竞标、会审、公示机制,日常的监督管理机制,期终的评审奖励机制,等等。总之,要让重大科研项目与科研团队、资金保障在没有“公关”和不受“公关”手段干扰影响的条件下,实现积极而充分的对接、配置。这样的对接和配置,还原的是一种纯粹和独立的科学精神,带来的必然是一种风正气顺的科研环境。

  温家宝总理指出:“一个13亿人口的中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是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事业,必须充分依靠科学技术,支撑发展和引领未来。 ”科研项目尤其是重大科研项目,瞄准的是科技前沿,事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因此,只有把科学家和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展好,科技创新、科技发展才有可靠的保障,进而我们“才能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我国的现代化事业才有光明的前景”。就此而论,廓清科研风气,让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从“忙公关”中摆脱出来,全心全意投入到科研“攻关”中去,必是题中应有之义。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