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产权房的故事,剪不断理还乱,这么多年,颇为纠结。最近西安一处小产权房,再次引来关注:西安南郊北山门村在城中村集资建造了一栋23层的建筑,共有70套房,组织者称“建23层高楼是为解决村民住房问题”。这栋已接近竣工的楼房并无相关审批手续,被称为“最牛民房”。
“城中村”、“自建房”等关键词,几乎闭着眼都能从这类新闻中提炼出来。这不是西安“最牛民房”的特性,而是城中村改造和小产权房管理,绕不开的一个共同的结。当然,北山门村集资建的23层高楼,在审批立项、施工监理等方面,存在明显漏洞。甚至一直是“无人过问”状态——当然,也并非一夕之间破土而出,两年间也有规划部门查过,但也就是看看了事。
可见,这里面就不光是牵头人、承建者的责任了,政府相关部门也有监管不力之责。暂且不管房屋建设是否违规,那么质量到底有无保障呢?可悲的是目前唯一能给人安慰的,就是那句“正因没证,在质量上更要万无一失”。据说村长自己也住,希望房子质量真如他保证的那样万无一失。
可事关70多户人家的人身财产安全,又岂能押在一句拍胸脯式“口头包票”上?为何一栋23层建筑能长时间神秘地游离于常规房市监管之外?恐怕,答案还是在小产权房的尴尬身份上。小产权房一直是“妾身未明”。
目前仍有些非理性的商品房市场,又不是所有工薪族都能有魄力入场一搏的,更别说城中村里那些底层民众了。他们抗风险能力更低,享受的各类社会保障系数又不高,但是,他们中不少人却还是会冒险钻一钻小产权房的暧昧的政策空子。这是有点儿“有点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意思,可与其说这种行为是一种投机“无赖”,不如说是退无可退的艰辛与无奈。但凡有点能力,谁会上赶着买这在城中村里相对并不便宜,还带些先天“残疾”且无证照保证的房子呢?
如何处理违规违建的小产权房?比如,西安这样的自建高楼,村民自己都觉得“村子拆迁是早晚的事”,到时房子要么保留,要么得到一定补偿后被拆。但这种被动结局,不应是小产权房的共同命运。国土部前不久表示,要针对不同问题,予以不同处理,对于一些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的小产权房,可以考虑让其补齐手续后转为合法。据说还将出台关于农村集体土地管理的有关通知,进行进一步说明。
法律是不断完善的,适应现实需求,政策漏洞可以渐渐修复。对于现行不合理之处,相关部门当有所醒悟,有针对地做出改进。对于那种自建自住,无商业用途的小产权房,相关政策是否有重新定位的必要,相关部门需不需要广纳民意,寻求理性合理的解决之道,恐怕值得深思。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