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谁的钱,慷谁的慨

2010年06月30日 07:56   来源:北京晚报   侯 江

  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但是,理论上讲,教育公平总是相对的。在绝大部分地区,它只能是一个无限接近的状态。人人都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尚且不能完全实现,平等的机会和教育条件以及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就更遥远。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在当下的整体教育环境下,确实难于上青天。

  如果所有人认识到现状,然后尽量使得教育更接近相对的公平,那当然是件好事。不过,现在故意破坏教育公平的情形,似乎更多。

  最新的消息是,广州今年高考成绩取得历史性突破,超五成考生可上本科,近100%学生可上大学。广州市教育局接受采访时透露了一个秘诀:这个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与广州创新备考方法分不开,其中,有7000名尖子生获得拨款补课,这种方法初显成效。不过,有家长却认为此举不公平。

  认为此举不公的家长,多半可能不会是那些孩子得到了拨款补课机会的家长。好机会谁都想拥有,如果不能人人都有的话,想方设法把机会牢牢攥在自己手心里,应该是比较普遍的选择。那么,想方设法的过程是怎样的呢?也就是说,什么样的孩子,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得到这种特殊待遇呢?是按考试成绩划分吗?官方宣称是这样的。但是既然公众知道太多太多教育机构中的潜规则(有不少已经成为明法则),那么单纯地相信成绩主宰一切的人,不知还能有多少。家中有权有势有钱有关系的学生,和父母无权无势无钱无关系更不懂经营关系的学生相比,谁更有可能成为“尖子生”从而得到拨款补课的机会?这是第一层显而易见的不公平。

  另外,教育公平,其实应该更多地关注更多人的利益,更多人获得好的条件,才能说教育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于是,一般来说,学校总是给学习较差的学生补课,让他们追赶上优秀的学生。整体的教学质量提高才是教育的目的。但是,广州的有关领导可能不这么想。他们意识中的成功的教育,是拔尖的学生在全国范围内的拔尖程度。我们无法最终判断这种选择是不是含有功利的成分,但是,此举加剧了教育资源的“贫富分化”却已经是不争的现实。特别是,对于所谓尖子生的培养,在短期内可能从高考数据上为当地“拔份”,但是长此以往,整个地区的教育环境只能越来越失衡,导致的社会问题,可能过一段时间就会显现。

  还有一个问题,相信许多人非常关心。那就是,这项特殊的创新备考方法,是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的。那么,钱从哪儿来?应该是政府拨款。政府的这项拨款里,有没有非尖子生父母缴纳的税收?拿所有纳税人的钱,去为义务教育过程中的一小部分人服务,这怎么能说无碍教育公平?

  当然,上述所有分析,基本上还没有涉及到公权私用的层面。这个层面,不涉及也罢,涉及了,也仅仅是文字游戏而已。F102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