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广东东莞石排镇将拿出1000多万元财政资金用于从幼儿园到博士生的免费教育,这使得石排镇的免费教育从国家规定的9年一下延长到25年。一石激起千层浪,该镇被称为“最牛教育强镇”,其做法也被称为“石排”模式。(5月25日《中国经济周刊》)
如果这则新闻准确无误的话,石排镇此举,堪称中国当代教育史上开天辟地的大手笔,大气魄,舆论对此盛赞如潮,也就一点不奇怪了。想想,在高学费成为“新三座大山”之一的今天,长达25年的免费教育对老百姓来说具有何等的吸引力啊。
然而,细读报道就会发现,这样的幸福是跛脚的,享受“免费教育、免费公交、免费体检”的仅限于拥有石排镇户籍的4.2万余人。众所周知,东莞是一个移民城市,在如今近千万的人口中,有六七百万是外来务工人员,户籍人口仅三百万左右。
以这个比例推算,当4.2万余的石排镇本地人幸福地享受着种种超强福利时,有十几二十万的外来人员却只有站在一边羡慕的份,虽然他们和前者一样常年生活在同一个石排镇,虽然他们在为东莞的发展与进步奉献血汗,虽然他们中的很多人拥有一个貌似公平的新头衔——新莞人。
一边是经济富裕的石排镇的少数本地人,衣食无忧之余,还尽情享有奢侈的教育资源与经费;一边是辛苦打工的大量外来人员,他们不但要为生计奔波,还得为子女的教育发愁。两相比较,让人想到一句古语:“奉有余而损不足”,这样的“最牛教育强镇”值得我们过于溢美吗?
石排镇的25年免费教育,说到本职上,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思维的层面,即仍然习惯于用户籍的有无来决定人群享有社会福利的多少,这和当年城镇居民凭户口本每月可领到多少斤的低价粮油何异?它的所谓“中国镇梦想”是建立在无视广大外来人员的福利改善这一基础上的。因此,“最牛教育强镇”是有违教育公平原则的。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倡导的是按能力和对社会贡献的原则来分配社会福利。以此观之,那些外来人员有理由要求同享免费教育,而当地政府如果无法做到“损有余补不足”,最起码也应该让免费教育的阳光适当兼顾新莞人,比如让他们的孩子免费上小学和中学。
(责任编辑:胡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