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如何纪念那些农民工小人物?

2010年06月22日 13:36   来源:浙江在线   

  湖南湘潭县分水乡46岁的农民工方彰海,为了多挣120元钱连续工作20小时后猝死。(6月21日《法制周报》)

  这是发生在端午节前夕的事,最后是白发人送黑发人,还留下未成年的孩子,让人怎么地痛心!看到这个消息,我想了三叔。他与方彰海一样是农民工,一直在外做泥工。平时小病总是扛着,最后扛不住了,一检查是癌症晚期。在家拖了半年,48岁就走了。用村里人的话说,他一生没享过一天的福。方彰海和我的三叔,他们都是第一代农民工,都把家扛在自己身上,在外面做着最辛苦最累的活儿。他们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也是社会的脊梁。

  他们同样辛勤的劳动,踏实做人,为这个国家、社会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热血与汗水。他们走了,在最后一刻仍在劳作,却没有因为自己的付出而获得任何的荣誉,很快会被人忘却。因为有太多太多的农民工在重复着同样的路。今天,以后,我们该如何纪念他们?只让他们的家人在痛苦中怀念吗?我想,不该如此。他们这一些代承受着时代赋予他们太多的苦痛,绝不能把他们一生看作是自生自灭。每一个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过贡献的人,都该被铭记。我想,到了该为农民工建座纪念馆的时候了,为了纪念那些悄无声息的小人物。

  逝者已去,接下来,该如何关心他们?

  表面上看,农民工意外的猝死,说不上谁有多少责任。而且,农民工加夜班,包工头照他们的规定发加班工资。但细细一想,问题不是那么简单。农民工,他们需要工作,需要用自己的双手和辛劳来支撑农村里的那个家,为自己的孩子营造一个比他们经历过的更好些的教育和生活环境。这是中国父母的想法,也是亿万农民工的心愿。勤劳、节俭是他们的美德,更是他们的生活方式。所以,他们对小病就是扛一扛。一来看病依然很贵,二来怕耽误了工期,更怕完成不了老板交待的工程进程,最后要被克扣工钱。而这种状况,是谁造就的呢?

  痛定思痛,对一些农民工的意外离去,我们要懂得痛惜与警醒。对生者,能多一些关心吗?能在农民工稍闲的时候给他们一些体检吗?为何少有社会组织为农民工加班争到更多的权益,禁止承包者让农民工连续加班10个小时呢?这方面,有我们工会组织的责任,也与我们缺少相应的维权社会组织有关。总之,为了农民工的权益,我们还差得很多。

  稍让人欣慰的是,最近看到一个消息: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称,中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在1亿人左右,其中已婚者仅占20%左右。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3岁左右,初次外出务工年龄更低,基本上是一离开中学校门就开始外出务工。我想说的是,第一代农民工与第二代农民工的生活有些不一样,但别只停留在调查研究的阶段,该有些实招,有些实实在在的行动去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了,不要让他们只有工作而没有生活。

  让所有的农民工劳动、生活得有尊严,有保障,更安全快乐些,不要再等待。

 

(责任编辑:侯彦方)

延伸阅读
  • ·如何纪念那些“小人物”?    2010年06月22日
  • ·小人物的尊严    2010年04月05日
  • ·放水养鱼意在浑水摸鱼    2010年03月04日
  • ·你具备成就大事的本领吗    2009年11月09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