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羊城晚报:强震里,小人物有大情怀

2010年04月21日 08:12   来源:羊城晚报   徐迅雷

  他们不是明星,不是富豪,甚至连白领都不是。但他们是人,是爱心饱满的人;他们是先生,是在慈善志愿之路上走在前面的我们的先生

  原来一直以为“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仅仅是指高风亮节的文人雅士的,然而,抗震救灾中几位“小人物”的作为,却让人见识到普通人拥有的深厚爱心:

  ———黄福荣,“香港之子”,在玉树孤儿院做义工的他,强震发生后本可幸免于难,但在得知3名孩子和3名老师被困后,立刻折返现场去搜救,余震降临,不幸罹难。

  ———刘玉池,卖艺老人,在深圳街头卖艺为生的他,颤颤巍巍来到玉树地震募捐点捐款,“不够啊,才50多元钱……”老人哽咽着向观众鞠躬后泣不成声,下台后有人将400元钱塞给他,表示感谢,老人立即又将400元钱捐了出来。

  ———杭州一位56岁的残疾人,向玉树捐出自家总共16万元存款中的10万元,这是目前杭州向震区个人捐款中最大的一笔,他坚持不公开名字。他因两次中风,左侧身体瘫痪,提前退休,其实他与整个家庭都属于需要帮助的对象。玉树地震发生后,他特地跑了趟银行,搞清自家共有16万余元存款,立即决定捐出10万元。

  他们不是明星,不是富豪,甚至连白领都不是。但他们是人,是爱心饱满的人;他们是先生,是在慈善志愿之路上走在前面的我们的先生。是的,他们是小人物,刘玉池是深圳街头卖艺老人,黄福荣原是香港一名货车司机,而杭州的“无名氏”更是一位已提前病退的残障人士……如果不是这次地震,如果不是媒体的报道,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名字———这位杭州先生甚至媒体报道了也不知道他的名字。但他们的心地是多么的善良,他们的情怀是多么的高尚,他们的人生态度是多么的潇洒,而他们所赢得的更是一般识见的人所不具备的人生快乐。

  “死在公益的路上,是上天对我的恩赐!”生前,黄福荣曾经表达了如此高贵的思想。斯人已逝,精神长存。黄福荣感动了无数人,内地同胞赞他是“真的汉子”,香港市民称他为“香港之子”,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称他为“香港的光辉榜样”……这些慈善者、志愿者,他们的爱心是那么的恒久,他们的情怀是那么的博大:黄福荣从事爱心事业几十年,早在1991年华东水灾期间,他宁愿放下工作,四处向司机筹款;在汶川地震和台湾水灾中,刘玉池老人分别捐了200元和100元……从小人物的大情怀中,我们看到了非常纯净的爱心,他们绝不会、也绝无可能把慈善捐赠、奉献爱心当成“政治资本”,当成“保护色”,当成“以小博大”的“杠杆”……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大灾大难面前,与其说社会公众的捐赠帮扶是“慈善”,不如说这是责任。这是自觉自愿的行动,是一种志愿者意志的体现,是感性的爱心与理性的责任的双重结合。这是“位卑未敢忘忧民”,这是爱与生的温暖;爱他人的本质是爱自己,爱生命的本质是爱人类。有爱心,有情怀,人之大者!《全球义工宣言》(亦即《全球志愿者宣言》)说得好:“志愿服务是公民社会的基石。它可以激发人类最高贵的情操———追求全人类的和平、自由、机会、安全和正义。”

  是的,在这个持续变迁的全球化时代,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相互依存,也越来越细致复杂。通过志愿服务,通过爱心捐赠,通过一点一滴,在我们这颗蓝色的星球上可以一步步实践联合国所宣示的“我们,人类,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的理念,一步步迈向能够找到自身生存意义的崇高境界……

(责任编辑:李志强)

延伸阅读
  • ·小人物的尊严    2010年04月05日
  • ·放水养鱼意在浑水摸鱼    2010年03月04日
  • ·你具备成就大事的本领吗    2009年11月09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