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并不轻松的主动放弃

2010年06月12日 08:31   来源:红网   胡印斌

  根据教育部统计,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946万人,比去年减少74万人。这已经是高考考生数连续第二年出现大幅下降。来自央视的报道称,适龄人口的减少固然是考生人数大幅度降低的主要因素,此外,很多考生的主动放弃也成了考生人数锐减的一个原因。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离高考还有三天,重庆名校巴蜀中学高三某班已经空无一人,因为全班29个同学通过托福考试,上个月陆续获得美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央视网》6月10日)

  先说留学。众多优秀学子纷纷出国留学,从而衍生了留学热和移民热,这样的现象已经持续很久了。早几年,欧美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许多大学,均将目光投射到中国这个庞大的教育市场,开列出诸多优惠条件。包括放宽签证政策,提供各种奖学金等等,这些无疑都对中国饱受高考煎熬的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在中国的家长和考生而言,能够跳过高中三年的“炼狱”般生活,直接由预科而本科,进入留学地的大学,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

  按照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度我国出国人数增加了4.95万人,增长近三成。也就是说,出国留学增长的人数应该包括在高考减少的人数之内的。当然,这里边可能还有高一、高二的学生,总体上看,可以视为一种此消彼长。对于此种“孔雀东南飞”,尽管有一些忧虑,认为这些学生都是社会的主流人群,他们的离去是社会财富的流失,不过,总体上看还是积极意义更大一些。毕竟,一个社会给予她的年轻人的选择越多元化,则这个社会就越进步。

  我所忧虑的其实是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在大批主动放弃的高考考生中,有多少无望的失败者?如果描摹一下,大体上是这样的情形:这些学生往往家境一般,社会关系一般,特别贫寒者也不鲜见。以那样的家境不仅没有可能出国留学,即便考上国内大学,动辄数千上万的学费也是沉重的负担。此外,这些主动放弃的考生大都成绩一般,以国内的高考竞争水准,往往很难考上理想的大学。再加上这些年大学生就业难的前景预期,这部分学生“知难而退”、黯然选择主动放弃,也属无奈之举。

  这些失败者的主动放弃,很难让人们感觉轻松。从那些离去的背影中,不难读出“主动”之外的一丝不甘、不愿甚至不忿。是主动放弃,更是自我放逐;是不再参与,更是自信溃退。看似主动的放弃,实则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性难题。比如,教育费用过高给贫寒子弟造成的制度灼伤;比如,贫富差距在学生中间的代际传承,让很多学生意兴阑珊;比如,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自信心、创造力的打击,也使得继续学习、完成学业的动力逐渐丧失……可见,“主动放弃”的背后,折射出来的是整个社会无可奈何的隔阂、差距、乃至伤情。

  实际上,目前中学教育对学生的淘汰,并不仅仅是从高三才开始的。以农村而言,学生的流失高峰往往在初中二年级,这个时候那些考学无望、身体又刚刚长成的半大孩子们往往呼朋引伴离开学校,去了哪里?有打工的,也有学习做生意的,还有在社会上晃荡的。此后,初三年级、高一年级、高二年级均有不同程度的流失。青年学生的非常规流失,对学生而言,中断了教育过程,可能对其终身产生不良影响,使其缺乏向上流动的可能;对于社会而言,不仅不能造就合格的人才,反而会增加许多社会成本。

  因此,建议专家在理性看待、积极评价考生主动放弃高考出国留学的同时,不能忽略那些人数众多、也更模糊的背影。对这部分无奈的被淘汰人群,要从制度上给予关怀,从政策上给予重视,从过程中给予帮助。帮助生活困难、情绪低落的学生,关注那些无力出国、上不了大学的青年,其意义并不比奖励高考状元、褒扬出国留学要小。如果听任大批未完成学业的中学生流失到社会上,成为“中国制造”的人力来源,甚至是成为“血汗工厂”的组成分子,不仅是这些青年人的悲哀,更是社会难以迅速愈合的伤痛。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