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高考,并不轻松的主动放弃

2010年06月12日 08:31   来源:红网   胡印斌

  根据教育部统计,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946万人,比去年减少74万人。这已经是高考考生数连续第二年出现大幅下降。来自央视的报道称,适龄人口的减少固然是考生人数大幅度降低的主要因素,此外,很多考生的主动放弃也成了考生人数锐减的一个原因。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离高考还有三天,重庆名校巴蜀中学高三某班已经空无一人,因为全班29个同学通过托福考试,上个月陆续获得美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央视网》6月10日)

  先说留学。众多优秀学子纷纷出国留学,从而衍生了留学热和移民热,这样的现象已经持续很久了。早几年,欧美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许多大学,均将目光投射到中国这个庞大的教育市场,开列出诸多优惠条件。包括放宽签证政策,提供各种奖学金等等,这些无疑都对中国饱受高考煎熬的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在中国的家长和考生而言,能够跳过高中三年的“炼狱”般生活,直接由预科而本科,进入留学地的大学,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

  按照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度我国出国人数增加了4.95万人,增长近三成。也就是说,出国留学增长的人数应该包括在高考减少的人数之内的。当然,这里边可能还有高一、高二的学生,总体上看,可以视为一种此消彼长。对于此种“孔雀东南飞”,尽管有一些忧虑,认为这些学生都是社会的主流人群,他们的离去是社会财富的流失,不过,总体上看还是积极意义更大一些。毕竟,一个社会给予她的年轻人的选择越多元化,则这个社会就越进步。

  我所忧虑的其实是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在大批主动放弃的高考考生中,有多少无望的失败者?如果描摹一下,大体上是这样的情形:这些学生往往家境一般,社会关系一般,特别贫寒者也不鲜见。以那样的家境不仅没有可能出国留学,即便考上国内大学,动辄数千上万的学费也是沉重的负担。此外,这些主动放弃的考生大都成绩一般,以国内的高考竞争水准,往往很难考上理想的大学。再加上这些年大学生就业难的前景预期,这部分学生“知难而退”、黯然选择主动放弃,也属无奈之举。

  这些失败者的主动放弃,很难让人们感觉轻松。从那些离去的背影中,不难读出“主动”之外的一丝不甘、不愿甚至不忿。是主动放弃,更是自我放逐;是不再参与,更是自信溃退。看似主动的放弃,实则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性难题。比如,教育费用过高给贫寒子弟造成的制度灼伤;比如,贫富差距在学生中间的代际传承,让很多学生意兴阑珊;比如,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自信心、创造力的打击,也使得继续学习、完成学业的动力逐渐丧失……可见,“主动放弃”的背后,折射出来的是整个社会无可奈何的隔阂、差距、乃至伤情。

  实际上,目前中学教育对学生的淘汰,并不仅仅是从高三才开始的。以农村而言,学生的流失高峰往往在初中二年级,这个时候那些考学无望、身体又刚刚长成的半大孩子们往往呼朋引伴离开学校,去了哪里?有打工的,也有学习做生意的,还有在社会上晃荡的。此后,初三年级、高一年级、高二年级均有不同程度的流失。青年学生的非常规流失,对学生而言,中断了教育过程,可能对其终身产生不良影响,使其缺乏向上流动的可能;对于社会而言,不仅不能造就合格的人才,反而会增加许多社会成本。

  因此,建议专家在理性看待、积极评价考生主动放弃高考出国留学的同时,不能忽略那些人数众多、也更模糊的背影。对这部分无奈的被淘汰人群,要从制度上给予关怀,从政策上给予重视,从过程中给予帮助。帮助生活困难、情绪低落的学生,关注那些无力出国、上不了大学的青年,其意义并不比奖励高考状元、褒扬出国留学要小。如果听任大批未完成学业的中学生流失到社会上,成为“中国制造”的人力来源,甚至是成为“血汗工厂”的组成分子,不仅是这些青年人的悲哀,更是社会难以迅速愈合的伤痛。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