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重庆晚报》报道:一块钱一个的超大馒头,看起来还不错,没想到在营业当天就被工商部门紧急叫停。原来,卖馒头的老板给店铺起名“闹饥荒”,引起市民不满。
饭店可以有“厕所饭店”,“监狱饭店”,当然最创意的是“刑场饭店”;理发店不叫理发店,叫作“最高发院”,不过都是一些脑袋发烧式噱头。
然而,“闹饥荒”则完全超越了以上所有的噱头,它将中国历史上最让公众难以接受的“闹饥荒”搬了出来,重新排练,重新上演,重新刺痛人们的神经。他的受众不是个把玩噱头的不知愁滋味的小青年,而是整个食一族、都要吃饭的老百姓。“监狱饭店”里,“马桶饭店”里,超级前卫一族过把瘾就死,无所谓,“最高发院”里理一次发,也闹不出什么大乱子来,但天天与老百姓见面的馒头又有何辜呢?被卖馒头的整成一个“闹饥荒”的馒头,谁来买不是忆苦思甜,也不是提醒谁艰苦朴素,而是一见馒头店就腿软,想到了饥肠辘辘腿肚子发软的闹饥荒年代,好过吗?好受吗?
想想闯关东的中国老百姓们,踏上通往异乡的漫漫征途,踏上找口饭吃的逃亡之路,前不搭村,后不着店,无衣无食,北风怒号,这是闹饥荒的典型场景。河南花园口决堤,百姓流离失所,啼饥号寒,这是闹饥荒,想想就让人憋气,怎么偏偏有人拿民族的伤痛作噱头呢?恰恰拿国人的伤疤刺着玩当噱头呢?
要玩噱头,不如将店名改为“人血馒头”专卖店,又精彩,又唬人,又挣眼球,多么噱头?不知道鲁迅先生会不会以这种噱头现象作一篇新杂文,说道说道国人做完看客之后,开始将民族的历史的旮旯犄角里的乌七八糟的东西拿出来做广告做招牌的比看客尤甚之的超麻木看客现象?
不仅仅是馒头店在“闹饥荒”,工商管理部门也在“闹饥荒”,市场管理部门也在“闹饥荒”,伟大的城管也在“闹饥荒”。“工商部门一查,发现这家店竟是无照经营”。来办理执照的,有照,没来办理执照却照常开业的,工商就没有咒念,这岂非典型的懒政思维?为什么就没有管理上的前置呢?为什么就没有管理上的到位呢?
再说说当下的馒头究竟是些什么馒头?增白剂大量添加,白得比漂白后的纸还要白,馒头没有筋道,只有比面包还松散的内部构造,这些食品卫生部门、市场管理部门过问过了吗?甚至还有滑石粉馒头,不明添加剂的馒头,又有哪一个部门来管一管呢?
百姓闹饥荒,历来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馒头“闹饥荒”,说明二分店灾,八分人祸,造成“人祸”的是政府管理部门,其中就有工商、食品、卫生、街道部门及城管等部门。没有八分“人祸”,开不起这个馒头店来。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