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好看"与"好用"之间有啥辩证法?

2010年05月27日 14:00   来源:中国江西网   林伟

  5月25日,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在参观全省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暨城镇风貌塑造优秀成果展时强调,在少数民族地区住房建设中,既要突出少数民族特色,也要引入现代化的理念和设计,特别是要充分考虑到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强化房屋的功能性,既要“好看”,更要“好用”。(2010年5月26日《四川日报》)

  无数事实表明,任何一项工作的实施,都必须合乎群众的“口味”,尊重群众的意愿,真正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得实惠,这才是我们从事这项工作的本意和出发点。民居房也是如此。

  在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和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彝区“三房”改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全国各地城乡规划设计及风貌塑造的智慧齐聚四川。如何运用好这些“智慧”,对当地的领导干部来说,也是一次执政能力的考验和检验。为此,蒋巨峰省长指出,灾后恢复重建给我们带来了全国乃至全球先进的建筑设计理念和成果,要结合四川实际情况和地域文化特色,推广运用这些先进经验和成果,使我省城乡规划建设水平实现大跨越。

  我感到,蒋巨峰省长这番话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反复强调“因地制宜”,没有好高务远,没有眼花缭乱,而是突出强调了既要“好看”,更要“好用”的建设理念。

  记得我国有句俗话,叫“粉往脸上擦”。不言自明,粉只有擦到脸上,才能起到美化的作用,否则,擦在腿上、腰上、肚皮上或者脚上,都失去了擦粉的意义。因为化妆是为了给人看的,只有擦在脸上别人才看得到,而擦在别处是看不到的。这就是为什么“粉往脸上擦”的道理。但是,粉往脸上擦,也并非人人都实用,人人都能享用。况且把粉擦在腿上、腰上、肚皮上或者脚上,即便别人看不到,只要个人舒服,也未必不可。

  在这里,把擦粉与建民居房“掺和”到一起,看起来似乎有些蹩脚,但细想想,也有相似的道理。四川幅员辽阔,各地自然禀赋和生产生活方式差异性大,如果在少数民族地区住房建设中,只图“好看”,只想把粉往脸上擦,而不考虑群众的居住方便、实用,到时候“好看”不“好用”,住起来不舒服,群众能满意吗?能拥护吗?能支持吗?看看近年来各地出现的所谓“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有几个能让群众“拥护又欢迎”?

  由此可见,这“粉”的擦法也要因地制宜。既要注重民居房的整洁靓丽,更要关注民居房居民的生活环境。也可以称其为既要“脸面的好看”,又要“实在的好用”。这里面的辩证法并不复杂,但能不能像蒋巨峰省长这样,“悟”出其中的民生观,最能看出一个领导干部的执政智慧,更能让人感受到一个领导干部亲民的高度,爱民的热度,为民的深度。

  从这个意义上说,既要“好看”,更要“好用”,不仅适用于四川的灾后恢复重建和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适用于四川彝区的“三房”改造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项工作,更适用于我们各地方兴未艾的“民心工程”。只有把既要“好看”更要“好用”的辩证法融入到我们的“民心工程”中,我们的“民心工程”才能真正得民心。

(责任编辑:胡可璐)

延伸阅读
  • ·光明日报:向真实的GDP致敬    2010年03月05日
  • ·粉白黛黑 十款好用眉笔推荐    2009年09月24日
  • ·增兵撤兵的“辩证法”    2009年12月04日
  • ·“急”与“不急”的辩证法    2010年05月24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