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与“不急”的辩证法

2010年05月24日 10:30   来源:人民日报   崔凤日

  急,是一种心态。不同的急,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

  有的人“急”字在手:不经认真思考和准备,匆忙上马,急躁冒进,结果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有的人“急”字在心:精神紧迫但头脑清醒,讲求效率但不违背规律,急而能成,又好又快。可见,急有两面,急而不躁,才能实而不虚,达到预期的效果。

  时下,各地发展愿望迫切,发展压力也很大。先进者抢立潮头,居中者力争上游,落后者奋勇争先,呈现出百舸争流的时代画面。这种时不我待的“急”,体现了宝贵的发展意识和进取精神,令人欣喜。

  但是,急能产生推动力,也能催生破坏力。一方面,做决策要讲求时效,善于“急中生智”,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就会错失良机。另一方面,人一着急,就容易头脑发热,做错事。因此,心急头要冷,再紧迫,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在拍板、做规划时,多问问群众,看对不对;多做做调研,看行不行,尽量做到决策不失误。怎样把握好这个度,是对领导干部决策能力的考验。

  急着往前走,不能“三步并成两步”。失去节奏、乱了步伐,难免摔个跟头。一些地方急于翻番升位、赶先争优,盲目追求高数字、制定高指标,或是项目空中飘、工程纸上建,或是数字注水、统计失真,或是建完就拆、拆完再建。这样的急,不仅没有达到发展的目的,反而造成经济受损,还助长了官僚作风和形式主义作风。

  急着往前走,更要看清脚下的路。盲目冒进,脚脚踩空,看似跨越,实则无着;方向不对,误打误撞,走得越快,错得越多。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新一轮发展共识。在这个发展的关键时期,各地尤其需要下功夫、费心思,分析当地经济结构、制定科学发展规划。不能急错了地方、用错了力气,在老路上越走越远。

  一个地方、一个行业、一个单位的发展,是干部群众共同的事业,再急的事,也不能“剃头挑子一头热”。人民群众是实践活动的主体,调动起广大群众的发展激情,上下联动,干群同心,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现实中,有这样的怪现象:要么上面着急,下面不急;要么下面着急,上面不急。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领导干部不知道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没有把发展目标和成果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能力有限、思想有偏。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急,要有发展的紧迫感、转型的责任感;急,也要有脚踏实地的态度、求真务实的精神。只有把握好“急”与“不急”的辩证法,认识到“急”与“成”的相互关系,才能急对地方、急对方法。这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工作中,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道考题。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