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把手”说了“未必算”好!

2010年05月26日 14:56   来源:大河网   倪洋军

  人事、财务、工程建设、物资采购和执法工作这些被人们称作“油水”丰厚的领域,过去都由“一把手”主管。面对利益和诱惑,一些领导干部“倒下”了。江西省司法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几个重点领域预防腐败工作的意见》,将这五项工作进行重新分工,将“一把手”的“权力”进行“稀释”,从源头上堵住“一把手”腐败。(2010年5月25日人民网—《人民日报》)

  “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的俗称。“一把手”说了算,是中国政治体制特定时期下的产物。在一些地方党委政府部门单位,无论大事小事,都是“一把手”说了算,存在诸多弊端,“一把手”什么都问,其实什么都问不好,还不利于调动副职的积极性,更会产生大权独揽所带来的腐败行为。“一把手”说了算,必须变更。这是来自基层干部和社会群众的呼声。江西省司法部门出台意见,让“一把手”说了“未必算”,具有试水和示范意义,值得叫好。

  无论是党内“一把手”,还是行政“一把手”,尽管是领导核心,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毕竟还是有限的,如果大事小事都是“一把手”说了算,都要“一把手”亲自过问,不但会一天到晚忙得要死,而且根本没时间下基层。尤其是每逢进行人事调整或工程建设招标等,托关系找上门来的更是应接不暇,难以招架。这样根本不利于工作的开展,还让一些“一把手”感到心力交瘁。其实,“一把手”主要管好方向、管好班子、管好大事,对前文提到的这五个方面的工作以及其他行政工作负总责,就行了。亲力亲为,未必能为好;什么都管,也未必能管好。将“一把手”的权力进行分解、稀释,可以为党政正职减负,使其从繁杂的事务中脱身出来,从而集中精力去考虑宏观问题,谋划大局,腾出更多的时间去深入基层,亲近民众,体察民情,解决民忧。

  “一把手”负责制,其实并不是说让“一把手”大包大揽,而是要对班子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做到各司其职,共同担责,做到“一把手”总揽不独揽、放手不撒手、放权不失管,要求副职领导到位不越位、分管不独揽、主动不被动、尽职不失则,副职领导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这样可以让领导共同承担责任,班子合力和战斗力便会增强。同时,对个别不能正确履职的副职领导的分工进行调整,对能力弱的同志加强帮带,从而提高整个领导班子的战斗力、执行力。也许有人会担心,“一把手”不分管具体工作,会不会使“一把手”游离于责任之外。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虽然“一把手”不直接分管具体工作,但是一旦出现问题,他还要担责任,所以在选人用人上一定会注意选择负责任的人。

  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就是单位“一把手”权力比较集中。一些单位的主要领导不仅集党、政权力于一身,而且直接分管财务、纪检等工作,由此造成“一把手”难以履行好应有的职责,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制度难以落实,制约和监督的缺失也使得“一把手”涉腐问题高发。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一把手”的权力过大,自然就缺乏有效的监督,导致人民赋予的权力发生异化变质,就会产生腐败。个人说了算,意味着他有干部的任免予夺大权,有物资金钱的分配大权,呼风唤雨,左右阴晴,如何了得?一批批因腐败落马的干部,为什么会由一个曾经清廉,曾经务实,曾经谦虚的人才,堕落成为罪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失去有效监督所致。也许会有人问:看着他走向犯罪,你们这些人为什么不提醒,不批评,不阻止?回答:不敢啊!我们看见,那些倒下的贪腐官员,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都是人民拥戴的好官。为什么会倒?是谁打倒了他?不是别的,正是其手中的权力。是他过多地拥有了权力!而且巨大的权力没有有效的监管!因此,在权力资源的合理布局中,要采取措施分散、弱化“一把手”的实际权力,使“一把手”权力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从而可以从源头上预防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腐败行为的滋生、蔓延。

  一个党也好,一个国家也好,必须讲自由民主,讲科学,必须法治,不能人治。实践反复证明,不能搞“一把手”说了算,把个人抬得高高的。江西省司法部门的这一创新做法,但愿能使其他地方、其他系统有所启发、有所行动。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