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关怀,能否来得早一点

2010年05月23日 07:58   来源:钱江晚报   戎国强

  执教山区中学22年,资助学生累计不下10万元,身后有年迈的双亲、病重的妻子。

  教过的学生中有一千多个上了大学,他自己的儿子差一点因交不起学费而放弃上大学。

  他是湖北蕲春四中唯一没有买房的老师,至今住在学校集体宿舍里,总有需要帮助的学生与他同住,最多时住过8个学生。老家还是土坯房,家徒四壁。

  同事说,他的衣服多年不变,他每月伙食费估计不超过300元。

  学生说,看他头发花白,以为他有60岁了,“没想到老师只有40多岁,比我爸爸还小些。”

  他就是湖北蕲春四中教师汪金权。

  5月20日,湖北省教育厅发出通知,要求全省教育系统向汪金权学习,并给汪金权送来1万元慰问金。

  5月21日,湖北日报头版刊发题为《平凡中蕴含非凡——走进蕲春山区任教二十二年的汪金权》长篇通讯;

  5月22日,“央视新闻”播出了从湖北蕲春采制回来的新闻。

  从《湖北日报》的报道看,湖北省教育厅所送的1万元慰问金,是汪老师第一次获得有实质意义的物质上的关怀。

  关怀,如果能来得早一点,汪老师重病的妻子,或许能早一点得到治疗?汪老师还有一个弱智的小儿子,是否应该得到有针对性的帮助?

  47岁就头发花白,是不是跟营养不够有关?为了节省开支,汪老师不在食堂吃饭,而是自己做,柴火是他自己到校外去打来的。“吃的是草,挤的是奶”。即使不为汪老师着想,仅仅是为学生、为教学计,让汪老师生活得好一点,吃得好一点,汪老师不是能挤更多、更好的“奶”吗?一个学生说,要是一天没上汪老师的语文课,就会感到很失落。有一次汪老师外出开会,三天后走进教室,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汪老师安贫乐教,但政府部门不能心安理得。送出一万元之后,还应对汪老师多加关心。说实话,与其说是关怀,不如说是补偿。因为汪老师做的,本来是政府部门做的事。 

  不得不说的是,汪老师对自己的儿子是失职的。去年汪老师的大儿子考上大学,一万三千元的学费难住了汪老师,他想让儿子不读了,但遭到家人、同事的一致反对。在大家的帮助下,孩子最终上了学。

  给儿子支付大学学费,是父亲的基本职责;资助别的孩子,是一种美德;两者相较,基本职责是第一位的,美德是第二位的;尽到基本责任后尚有余力,再行美德,这个次序比较符合人之常情,德行也更容易普及,也更符合和谐原则。汪老师的同事陈仕明感叹:“我们佩服他,我们真的很难做到这样。”这是实话。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