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游资炒作农产品拷问公共服务差距

2010年05月10日 09:04   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   马龙生

  □一语中的

  近期,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业内剖析其原因,除受天气致供求关系失衡,运输及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因素影响之外,游资利用信息陷阱、集体喊涨等手段炒作农产品,成为这一轮涨价潮的幕后推手。众多农产品收购商也向记者证实,这的确不是空穴来风。收购商普遍认为,鲜菜保鲜期短,虽然不能囤货炒作,但很容易找由头集体喊涨,“这次蔬菜涨价初期受供求影响,后期是被炒高了”(5月9日《南方农村报》)。

  “菜价贵过肉”,是近期的一个热门话题。除了被人说滥了的气候原因,还很少有人从“游资炒作”的角度来认识这一现象,更没见有游资承认这种现象的存在。那么,如何认识这种现象,如何使游资在农产品流通中兴利除弊,也就成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

  游资参与农产品流通,虽然在激活市场上功不可没,但是一个“炒”字,也暴露出这部分资金的投机弊端:由于农产品投入产出的特殊性,产品上市的季节性,再加上我国农户组织化程度低,经营规模小,一家一户的农民对农产品价格影响力太弱;而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由于对农产品需求刚性太大,弹性太小,再没钱的人也要别无选择地消费粮菜,所以农产品的真实价值,往往被处于资本强势、组织强势、信息强势的中间商所扭曲。能囤货炒作的,则囤货炒作;不能囤货炒作的,“找个由头齐声喊涨”也照样可以拉高零售价格。

  在农产品领域,生产者与消费者“两头瘦”、流通者“中间肥”的现象,近年来有日益普遍的趋势。我们无法否认,这其中有相对合理的一面,因为在市场经济中,规模优势,技术优势,信息优势等,都会形成各经济链条之间不太公平的利益分配。体现在某些商品上,这种“不公平”有可能通过市场的自我调节来纠正。但是,由于农产品既有一个“季节生产,常年销售”的制约,又有一个“小农户面对大市场”的信息与流通难题,中间商控制市场、垄断价格、绑架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的动力与能量更强,所以更需要宏观政策拿出相应的作为。

  宏观政策的作为应该体现在哪?我以为还在于政府应该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众所周知,公共产品是可以免费或者少量付费就能消费的,比如政府创办的交易市场本身,市场设施,检验检疫服务,信息服务等;再比如,建设一批专门服务于菜农、果农的公共冷库,实现季节生产,均衡上市,既可丰富市场,又能增值于生产环节,直接促进生产者的积极性。此外,政府还可以利用“政府信誉”,建立半公益、半市场化的会员制中介组织,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让农民在市场上“强”起来。市场主体结构失衡的问题解决了,游资炒作的空间也就自然被压缩了。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