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如何对付万亿游资炒作西南大旱

2010年04月22日 08:03   来源:经济参考报   郑风田
    此次的西南五省连续罕见大旱引起了国际炒家们的极大关注,据报道,目前有近万亿游资通过各种渠道已完成悄然布局,对我国与农产品和有色金属密切相关的产业实施“成本狙击”和“价格催涨”,想从中牟取暴利。

    这些炒家背后有美国摩根大通、邦吉、路易达孚和A D M公司等国际巨头的影子。2009年的大蒜涨价风潮,其根源就在于海外资金的炒作。如今,新一轮的大批海外游资正伺机而动,开始进入到与干旱有密切联系的产业中,试图通过炒作我国的“旱灾行情”来实现对相关产业链的终极控制,目的不可告人。

    上述消息真假难辨,但连续数月的西南大旱,的确为我国的食糖、辣椒、茶叶等农产品被炒作创造了“天然”的条件。

    每一次的农产品概念炒作,最终发财的只是少数炒家,而绝大多数的跟风者、小加工者与农民一般都损失惨重。几年前云南的普洱茶价格被炒上了天,但在泡沫破灭、炒家撤走后,留下大量血本无归的茶叶加工与破产的茶农。

    炒作农产品危害性极大,一方面炒高的农产品价格会对我国的整体通货膨胀产生助推作用,另一方面短期内农产品价格被游资迅速推高,游资撤走后价格会跌入低谷,这种农产品价格的忽高忽低对农民会产生混乱的价格信号,对抗风险能力本来就很弱的小农户破坏很大,从而给农村社会的稳定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需要积极防范。

    如何对付游资炒作?有以下四点建议:其一是加强对游资的监管查处,严格打击。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对进出西南农产品的资金进行重点跟踪监管,对恶意收购者进行必要的打击,防止过量的囤积行为发生。尤其是应该加强对于那些打着“三农”幌子进行投资的国际资金进行重点监控,防患于未然。

    其二是要未雨绸缪,加强储备。国家要通过国际与国内两种资源的利用,对由于旱灾引起可能大减产的农产品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储备,以保证如食糖、辣椒、茶叶等小作物的有效储备与充足供给,在市场价格出现巨大波动后就能够靠储备抛售来平抑物价。

    其三,加强全国性的生产布局规划。根据今年西南旱情有可能导致的部分农产品减产,国家应该提早做好“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生产布局引导,如何预测到今年广西云南甘蔗减产情况,广东、四川等可扩大甘蔗种植面积,北方也可扩大甜菜种植面积,以弥补西南干旱可能造成的产量损失。同样的道理,如果西南的辣椒减产,应该积极布局在湖南、湖北等山区丘陵区扩大种植面积。

    其四,掌握农产品的信息发布权,防止恶意炒作。决策调控部门应该全面掌控行业信息,发布权威信息,对市场上出现的虚假炒作信息进行坚决打击,防止信息被误导。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