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的夏秋冬春连旱,导致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西南省区农业及以水为链条的产业面临一系列难题。记者深入旱区走访时发现,随着旱情进一步发展,近万亿游资开始进入到与干旱有密切联系的产业中,试图通过炒作“旱灾行情”来实现对相关产业链的终极控制。而这些产业,大部分与国际上公认的国家战略储备物资息息相关。(4月12日《国际先驱导报》)
我国西南地区旱情持续蔓延,当地的大米、药材、蔗糖、鲜切花等产量骤减。这一系列的干旱“病症”,已波及全国市场。不仅黄果树、漓江等景点“瘦身”吓跑游客,米价在部分城市也悄然上涨,糖、鲜切花价普遍走高,西南产药材价翻番。可以预见,西南旱情对农业生产等造成的影响已经开始逐渐显现。其中,基础性产品带来的价格波动,会给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国内外的游资加入炒作,操纵了辣椒、糖类等灾区人民群众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必然加重群众生活的成本负担,无异于在天灾的基础上再加入一场人祸。
在灾害期间,哄抬物价、囤积居奇、非法牟利,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容忍的行为。对此,我国的法律也有明确的禁止规定。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采取各种措施,打一场抗旱救灾的硬仗的同时,还要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打击国内外游资炒作“西南大旱”的非法行为。2008年,在我国遭遇冰雪灾害期间,国家发改委就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切实加强雨雪、凝冻期间的价格监管工作,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坚决打击趁灾害之机哄抬盒饭、方便面、饼干、矿泉水等食品价格牟取暴利的行为。在这场抗旱战役中,我们不妨也发布类似的禁令。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