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观察家 > 正文
中经搜索

岂容国际游资炒作“西南大旱”

2010年04月13日 07:46   来源:燕赵晚报   陈英凤
    罕见的夏秋冬春连旱,导致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西南省区农业及以水为链条的产业面临一系列难题。记者深入旱区走访时发现,随着旱情进一步发展,近万亿游资开始进入到与干旱有密切联系的产业中,试图通过炒作“旱灾行情”来实现对相关产业链的终极控制。而这些产业,大部分与国际上公认的国家战略储备物资息息相关。(4月12日《国际先驱导报》)

    我国西南地区旱情持续蔓延,当地的大米、药材、蔗糖、鲜切花等产量骤减。这一系列的干旱“病症”,已波及全国市场。不仅黄果树、漓江等景点“瘦身”吓跑游客,米价在部分城市也悄然上涨,糖、鲜切花价普遍走高,西南产药材价翻番。可以预见,西南旱情对农业生产等造成的影响已经开始逐渐显现。其中,基础性产品带来的价格波动,会给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国内外的游资加入炒作,操纵了辣椒、糖类等灾区人民群众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必然加重群众生活的成本负担,无异于在天灾的基础上再加入一场人祸。

    在灾害期间,哄抬物价、囤积居奇、非法牟利,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容忍的行为。对此,我国的法律也有明确的禁止规定。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采取各种措施,打一场抗旱救灾的硬仗的同时,还要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打击国内外游资炒作“西南大旱”的非法行为。2008年,在我国遭遇冰雪灾害期间,国家发改委就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切实加强雨雪、凝冻期间的价格监管工作,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坚决打击趁灾害之机哄抬盒饭、方便面、饼干、矿泉水等食品价格牟取暴利的行为。在这场抗旱战役中,我们不妨也发布类似的禁令。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