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城市乌托邦,如何可能

2010年05月07日 10:29   来源:光明网   跃华

  乌托邦,意味着对美好未来的想象,具有时间维度;如何可能,则意味着乌托邦的实现,必然以空间的形式展现,具有地理纬度。这也是大卫·哈维力图在《希望的空间》(以下简称《希》书)中表达的主题:以历史地理学为轴,对时空的构造和再构,以期望达到我们想象中的更加美好城市空间表现形式。

  同样是关于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名著,和《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仅仅从技术角度谈论城市规划不同,作为一名地理学和人类学教授,哈维在《希》书中,以历史、地理为轴,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和视角,并依据新的时空环境特点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修正和补充,从身体的微观空间点,到全球化宏观空间实现形式,对美好的时空(也即乌托邦)如何实现,试图作了具有实践品格的论述。全新的视角,深入浅出的理论分析,个体化、形象化的描述,让人看了此书后,对塑造个体更好的未来以及群体存在的空间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实为全球化背景下个体对生活于其中的空间未来思考的佳作,值得认真地细读。

  在《希》书中,哈维首先展开对《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马克思著作从新的时空角度的解读,说明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的"归来"。然后令人信服的从身体到全球,从微观到宏观的空间分析,指出新的时空环境下,全球化已经成为"无刹车的灾难列车",导致了不平等的地理资本积累和发展。接着,以巴尔的摩城市的历史变迁为范本,对当今城市空间存在的弊病进行图文式的批判和论述。然后,提出乌托邦的机遇和可能。最后,在归来"马克思"精神指导下,哈维提出了替代资本主义地理发展的可能性。

  不同于其他社会批判理论著作的是,虽然《希》书充满了浓厚的人文色彩和理想主义,但是哈维一直强调乌托邦构想的可实现性和实践性,一再说明重要的是"改变世界"。也正因为如此,最后一部分的"替代建议"才有可能性和意义。

  让人惊讶的是,《希》书中提到的两个故事,与09年的两个风靡全球也给全球人带来深刻震撼的美国科幻灾难片非常相似。一部是《2012》,一部科幻2012年地球时空将发生重大灾难和重组的故事,这与《希》书中结尾处描述的作者梦幻2010年以后地球人类生活空间将遭遇重大灾难有着惊人相似之处。还有一部是《阿凡达》,描述地球人入侵潘多拉星球,企图重新制造新的生活空间,与该星球上生命物种的斗争的故事。都是讲述空间的面临的挑战和再造的故事,都是在全球化这个"无刹车的灾难列车"大背景下发生的空间变化故事。再加上当前世界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世界并不"平",存在着种种问题,也存在着种种机遇。在这样的时空环境下,阅读哈维的这本关于空间未来如何更美好的书,是很有意思的、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另外,看了哈维的书后,我对当今城市的构成和运行机制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城市区域的规划并不仅仅是技术的事情,潜藏在区域规划和调整背后的是阶级划分和阶级再生产的故事。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简·雅各布斯仅仅从表象分析城市中贫民区的"被迁移"可以"非贫民区化"从来就是一种传说。而哈维在《希》书中就令人信服的认识到,原来贫民区"被迁移"只不过是阶级区隔的一个手段,并没有从为贫民区内部成员再造更好的时空角度来规划和设计,这是最关键的。当下中国城市的"城中村"改造,就存在很大这样的问题。现在城市中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包括把农民工子女纳入到城市教育体系中去的种种做法,本意是好的,看起来也很美,但是由于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的做法,实际上导致了农民工阶级的再生产等问题。还有,当今中国轰轰烈烈进行的城市化,积累了大量的不平等地理发展。也发生了抵抗城市化进程中的身体抵抗故事,唐福珍自焚、上海拆迁户用汽油瓶与拆迁人员对抗等等太多的事例,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哈维说的全球空间的身体政治学和斗争。

  当然,注重实践的哈维,是一定要给出解决方案的。他指出,在充分考虑行动的无意识后果基础上,充分注重"关联性",真正重要的是"这个长长边界线上各剧场内的公开对话和实际的交互作用",来重建公平、平等、尊严的时空共同体--即我们所说的乌托邦。要从生活在城市中市民角度规划,注重城市生活共同体内部的对话和交互作用,这样基础建立起来的时空才有可能更加美好,也是可以实现的。

  正如哈维所说,我们作为个人生命和未来的建筑师,未来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在建设和构造日常生活时空的同时,也要把"视线超越于我们居住于其间的短视的日常生活世界的边界",把思考和努力投向未来,为更好的未来时空--乌托邦努力。在这样的时空里,每个个体都是"他者世界中的不一样的自己",都能平等、尊严的活着。也许,这样的乌托邦,需要我们永不停息的追求和构造。这是过程,也是我们生命意义之所在。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