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世博会何以吸引大量中外老记

2010年05月05日 11:05   来源:东方网   吴仁寿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吸引了大量中外记者前来采访,截至目前,逾1.3万名中外记者报名采访,其中境外记者有3000多人。(5月4日新华网上海频道)

    日前在黄浦江畔如约开场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何以成了世界级的大事儿,受到众多境内外媒体高度关注,令大量中外记者竞相前来采访?在笔者看来,个中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2010年上海世博会,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的综合类世博会,也是世博会159年历史以来规模最大、国际参展方最多的一届世博会,最终参展的国家和国际组织达到246个,国际参展方的数量创下世博会的历史新纪录。此外,中国国内31个省区市以及港澳台地区,也都悉数参展,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规模堪称前所未有。

    其二,在经济不振的年代,盛会因凝聚人气、汇聚资源、孕育机遇,往往被寄予特别期望,其拉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正面效应在无形中被放大。人们不会忘记,1929年全球经济大萧条,没有阻挡住4年后美国芝加哥世博会的召开,相反,人们迎来了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届世博会。它以“一个世纪的进步”为主题,表达了人类走出危机、走向复苏的勇气和信心。

    历史何其相似。80年过去,又一场金融危机的阴云笼罩世界。80年后的中国,一项项振兴经济的举措,牵扯着全球的视线。在这重启繁荣的节点,国际社会对上海世博会寄予厚望,作为参展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来说,他们有理由相信,上海世博会将成为又一次世界各国交流合作、取长补短、战胜危机的盛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加速器”。

    其三,当今,全球65亿多人口,已有超过一半居住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城市化浪潮,对地球的资源与环境以及一些国家的稳定和繁荣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选得非常好,贴切而适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这也是世博会历史上首次以“城市”作为主题,具有时代性、国际性和独创性,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关心的话题,抓住了当今全球关注点。人们期待通过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这一主题的探寻,能在此找到鲜活的样本,并使之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化提供宝贵的镜鉴。

    其四,世博会的参展主体传统上必须是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了充分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上海世博会举办者首开先河,在世博园区增设一个小“特区”用来打造“城市最佳实践区”,首次给世界各地的城市提供了一个独立参展的机会,为以“城市”为中心的主题演绎找到了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表达方式。它不仅集中展示全球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为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所做的公认的、有创新价值的各种实践方案和实物,同时为世界各个城市提供一个交流城市建设和发展经验的平台,并引导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其五,网上世博会是上海世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海世博会的又一创新亮点。网上世博会作为实体世博会的导引、延伸和补充,既是实体世博会的网络版,又非简单的复制。目前已有174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确认参加网上世博会,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确认了国家馆日。网上世博可以弥补一部分无法到现场参加世博会人士的缺憾,增强世博会的国际影响力,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世博会的理念,同时也使上海世博会成为“永不落幕的世博会”。

    其六,还有更重要的一条是,众多境外记者竞相前来采访上海世博会,是基于本届世博会的特殊符号——中国因素,是因为中国的日益强大。中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面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国家的国力、地位大大提升,国际形象和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成了世界舞台的一个重要角色,全世界都看好中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他们向往着中国。

    总之,大量中外记者竞相前来采访,印证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在21世纪之初举办的又一大全球盛会,因其在中国上海举办而令人神往,令人寄予厚望。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大幕拉开,其也必将成为又一个“中国热点”、“全球热点”。

(责任编辑:年巍)

延伸阅读
  • ·百年世博,激昂中国    2010年05月05日
  • ·世博会如何深度影响城市生活?    2010年05月04日
  • ·未来城市召唤未来公民    2010年05月03日
  • ·上海,你好!未来,你好!    2010年05月02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