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百年世博,激昂中国

2010年05月05日 10:57   来源:千龙网   赵金喜
    百年求索,今朝圆梦。30日8时,我们相聚在美丽的黄浦江畔,共同开启一场全球盛会的帷幕,让中国人民对世博会的向往,从遥远的憧憬成为今天的现实。在今后184天里,7000多万中外游客,5.28平方公里的“理想之城”,将与世界各国朋友一道,在异彩纷呈的世博会上,感受文化创意,体验科技进步,交流发展理念,共享文明成果……

    回顾世博会的历程,就是一部人类不断走向文明的浓缩的历史。从最初的蒸汽机、电灯、电视到后来的汽车、飞机、航天器,一直到今天的3D、低碳科技……这些重大发明通过世博会向全球传播,深刻改变着人类生活和生存方式,每一届世博会都是见证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驿站。

    上海约会全世界。世博会在中国举行,这是一个拥有世界约五分之一人口的新世界。上海雄心勃勃地在约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召集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参展。世博园区有140多个展馆、200多家饭店、32块演出场地、2万多个演出场次,内容精彩纷呈。当前,“参观世博,旅游中国”的口号已在世界各地响起。

    世博给了我们欢聚的机缘。在这184天里,秉承“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世博理念,全世界各种精巧的创意、奇妙的发明、珍贵的文物、多元的文化荟萃于此。不管来自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有着怎样的信仰,走进世博园,就走进了“天下一家”的嘉年华。在世博这个交流和对话的平台,实现文化的多元共享,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世博会将让世界更加美好。

    世博启迪我们对未来的深刻思考。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贫富差距、能源和粮食安全、核扩散等一系列全球性挑战,人类相聚世博,共同寻求和平与发展。上海世博会首次以“城市”为主题,探讨交流城市发展的经验,来自各国的最佳城市发展实践,让人们看到城市文明不断进步的前景——世博会将让城市更加美好。

    世博给了我们难得的学习机会。中国申博、筹博、办博的过程,也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全社会文明水平的过程。通过世博会,我们放眼世界,也审视自己。促进国民教育,提高科学素养,焕发创新能力,普通民众将“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创新是世博会亘古不变的灵魂,跨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是世博会一如既往的使命。“以人为本、科技创新、文化多元、合作共赢、面向未来”——上海世博会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弘扬“创新”和“融合”的主旋律,创作一曲人类新世纪的美妙乐章。

    一个半世纪以来,人类前进的脚步在世博会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第一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是各国人民创新、合作、交流的平台。她将打开未来城市的大门,引领新的生活方式,促进人与城市、自然相和谐,推动建设平安、文明、幸福的城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世博会,如同一扇美好前景之窗,正在徐徐打开。

    世博会,凝聚着全世界人民的光荣与梦想,体现着团结、友谊、和平、进步的国际化精神。见证东方古国的巨大进步,见证中华民族的智慧、活力和进取心,更见证中国走向世界的不懈努力,中国元素、中国气派、中国特色将在世博会上尽情挥洒——世博会也将让中国更加美好、激昂!

(责任编辑:年巍)

延伸阅读
  • ·世博会如何深度影响城市生活?    2010年05月04日
  • ·未来城市召唤未来公民    2010年05月03日
  • ·上海,你好!未来,你好!    2010年05月02日
  • ·从开幕式到184天的精彩    2010年05月02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