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世博会如何深度影响城市生活?

2010年05月04日 13:15   来源:华龙网   王方杰

  5月1日,中国上海世博会在黄浦江畔盛大启幕,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世博会,到底会如何深度影响未来的城市生活?世博会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多远?世博之后,上海将如何引领未来城市化发展方向?

  最直观的理解,上海世博会,既然是第一次以“城市”为主题的博览会,很显然,主要是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建设经验,传播先进城市发展理念,探讨新的人类居住、生活以及工作模式。作为城市里的居民,这些因素显然也是大家最关心的,上海到底要给中国和世界城市“呈现”什么?

  笔者认为,对于城市文明成果的展示,各个城市均有自己的特点,只不过,上海集中展示了中国的特点,从经济环境到居住条件、从公共服务到交通绿化,从城市建设到教育卫生,8年多的精心筹备,上海世博会至少是集中了最优秀的“中国元素”,呈现给世界的,显然是最有代表性的。

  上海世博会对未来城市的最大影响,应该是观念的变革。观念落后是最大的落后,当年日本大阪世博会,几乎一半的国民都来参观,震撼了一代日本国民。上海世博会也将使更多的国人再次“睁眼看世界”,开启民智,转变观念。即使没有亲自到世博场馆观看,国人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世博会,接受一次思想和观念的洗礼,对正在推进城市化、即将步入现代化的中国来说,这种大国民教育显然是急迫而必须的。正如与1851年伦敦世博会代表中国的那12袋湖丝相比,近代史上展示的蒸汽机、纺织机械,乃至上海世博会上展示的光速世博、物联网等,体现的都是新时代未来城市的新理念。

  其次,上海世博为未来城市建设提供了最新的蓝图。本次世博会上那些奇思妙想,饱含创意的“实验性”建筑,显然不只是为了标新立异获得美的享受,比如俄罗斯童话般的世界、比如种满水稻的意大利馆、比如木质结构的西班牙馆等等。按上海世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的说法,这种实验绝不是空中楼阁,必将对中国未来城市民用建筑产生深刻而积极的影响。

  第三,上海世博会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未来城市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以城市为主题,在世博史上本来就具有里程碑意义。当今世界正处在新能源革命、新产业革命、新的生活方式革命的前列,而中国城市发展却正在经历瓶颈和阵痛,诸如粗放、环保、可持续等方面的困惑。上海世博会带给我们的节能、环保、低碳等理念,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未来城市和居民的生活。例如,在世博园区有4.6兆瓦太阳能发电机组容量,是全国目前最大、最集中的装机容量所在地。整个园区的灯光设备大量采用节能的LED光源。绿色革命、低碳经济将成为未来城市生活的主旋律。

  最后,上海世博会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城市的综合协调能力。尽管本次世博会是举国体制,但上海通过世博迸发出的城市生机和活力,却让人刮目相看。上海在充分“调动国家”、“调动世界”等方面展示出的协调智慧得到广泛认同:“精彩、有序、友好、健康、科学”,上海通过世博再塑上海形象、再塑城市居民形象、调动城市热情、加强城市管理等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非常值得包括重庆在内的大城市学习。

  文/王方杰

(责任编辑:侯彦方)

延伸阅读
  • ·未来城市召唤未来公民    2010年05月03日
  • ·上海,你好!未来,你好!    2010年05月02日
  • ·从开幕式到184天的精彩    2010年05月02日
  • ·人民网:中国的机遇 世界的机遇    2010年05月01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