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GDP能进入“后神话”时代吗?

2010年05月04日 13:38   来源:荆楚网   魏十乐
    新一期《求是》杂志刊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的文章,详细阐述了GDP这一指标的局限性,列出其诸多“不能”。(《重庆晚报》5月2日报道)

    GDP这个经济术语,在坊间早已遭到不少诟病;然而,这次由国家统计局副局长亲自陈述,却是件新鲜事。可是,说完了之后呢?我想,GDP作为神话,有可能还会在中国存在一段时间。政府对GDP的狂热度不会随着副局长的理性认识而骤然降低。

    GDP虽然只是个经济词,但是,它在中国却被赋予了多重意义: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比如,它与一些政府官员的执政能力联系,这是所谓的正面意义;又比如,它与要钱不要命的黑煤经济联系,这便是反面的意思。另外,它还可以与国家的发展相关联,由GDP的发展,我们常可以追问这样一个话题: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还是要以人为“本”?

    我们的作法是取“中间路线”:科学发展观。这是两者兼顾。可现实呢?因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GDP的数据是“看得见”的东西,它的狂飙,确证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可是人呢?是否以人为“本”,那几乎是个虚拟的问题,操作性不强、也不易于出成果。于是,忽视煤矿生产安全、暴力拆迁、大搞城市建设运动、大肆破坏生态环境、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可这是无关乎大方向的,只要有了经济的发展,什么都好办。政府官员被鼓励为GDP最忠实的信奉者。

    甚至于,这种对GDP的“政府”崇拜,也为普通个人所接纳。《环球时报》曾报道称,外媒指出,中国是全世界拜金主义最严重的国家。连资本主义国家都这样指责我们,真不知该如何反驳才好。不过,有了经济的发展什么都好办。由此,GDP在中国成了不灭的神话。它受到全国、全政府、全民的狂热追捧。也许,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拜物教”吧。

    GDP成为神话,或许是历史的必然。至于,这种所谓的“必然”会持续到什么时候?我想,这也许最终还得靠民众的自觉吧。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