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期《求是》杂志刊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的文章,详细阐述了GDP这一指标的局限性,列出其诸多“不能”。(《重庆晚报》5月2日报道)
GDP这个经济术语,在坊间早已遭到不少诟病;然而,这次由国家统计局副局长亲自陈述,却是件新鲜事。可是,说完了之后呢?我想,GDP作为神话,有可能还会在中国存在一段时间。政府对GDP的狂热度不会随着副局长的理性认识而骤然降低。
GDP虽然只是个经济词,但是,它在中国却被赋予了多重意义: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比如,它与一些政府官员的执政能力联系,这是所谓的正面意义;又比如,它与要钱不要命的黑煤经济联系,这便是反面的意思。另外,它还可以与国家的发展相关联,由GDP的发展,我们常可以追问这样一个话题: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还是要以人为“本”?
我们的作法是取“中间路线”:科学发展观。这是两者兼顾。可现实呢?因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GDP的数据是“看得见”的东西,它的狂飙,确证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可是人呢?是否以人为“本”,那几乎是个虚拟的问题,操作性不强、也不易于出成果。于是,忽视煤矿生产安全、暴力拆迁、大搞城市建设运动、大肆破坏生态环境、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可这是无关乎大方向的,只要有了经济的发展,什么都好办。政府官员被鼓励为GDP最忠实的信奉者。
甚至于,这种对GDP的“政府”崇拜,也为普通个人所接纳。《环球时报》曾报道称,外媒指出,中国是全世界拜金主义最严重的国家。连资本主义国家都这样指责我们,真不知该如何反驳才好。不过,有了经济的发展什么都好办。由此,GDP在中国成了不灭的神话。它受到全国、全政府、全民的狂热追捧。也许,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拜物教”吧。
GDP成为神话,或许是历史的必然。至于,这种所谓的“必然”会持续到什么时候?我想,这也许最终还得靠民众的自觉吧。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