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同学投票为何没给雷梦佳一条生路?

2010年04月29日 11:12   来源:南海网   于景宁

  作者:于景宁

  4月6日,雷梦佳和同年级其他班另一个女同学打架,班主任周老师在4月7日组织全体同学投票。投票之前,周老师让雷梦佳先回避,然后让全班同学就雷梦佳严重违反班纪班规的现象做了一个测评。测评是道选择题:是留下来给她一次改正错误的机会,还是让家长将其带走家庭教育一周。结果26个同学选择让她回家接受教育一周,12个同学选择再给她一次机会。在得知自己被大部分同学投票赶走后,该少女留下遗言,投渠自杀。(2010-04-26 14:35:00来源:广西新闻网)

  一个花季少女在被同学投票赶走后,不堪如此打击,终于怀着对父母和朋友的无限留恋,结束了年轻的生命。闻之,令人无比心痛!然而让人更加痛心的是,为何在“留下来给她一次改正错误的机会”和“让家长将其带走家庭教育一周”这两项一轻一重的选择中,小小年纪的初中生竟然多数都选择了那项“重”的“教育”方式呢?出现这种对犯了错的朝夕相处的同学不给“机会”而赞成“从严”的集体行为,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应不应该对此做一番深刻的反思?

  一位伟大的哲人曾经教导我们:“一个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一个人的思想”,家庭和学校是孩子们的重要“社会存在”,因此,父母以及老师对待犯错者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孩子对待犯错同学的态度。我们在“文革”中的很长一个时期,都热中于把一些所谓犯有各种错误的批判、斗争对象,“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叫他永世不得翻身!”而今虽然“文革”已去,但此种对犯错者不依不饶的“遗风”犹存。某些家长对犯错的邻人、同事的穷追不舍、大加挞伐,以及在本单位领导或对立面犯错后的弹冠相庆、举杯庆贺,都会对孩子的心灵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一些教师平时对犯错学生的疾言厉色、厌恶情绪、冷漠态度、孤立政策,更是对学生的一种误导,教师的这种直观演示,必然会使平日习于看老师“脸色行事的学生上行下效。在这种“家里家外”的“社会存在”中耳濡目染的学生,如果让他们在几个轻重不一的选项中选择对犯错同学的“教育”方式时,他们不选惩罚最重的方式才怪!

  所以,“被大部分同学投票赶走后”而引发女学生自杀的事件,表面上看好像是学生的投票结果所引发,但问题的根源则在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倘使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平时在对待犯错者的态度上,能够做出正确对待的表率;倘使我们在孩子如何做人的教育上,能从小就注重培养他们的善良之心、恻隐之心、仁爱之心,他们何至于在同学犯错后选择“让家长将其带走家庭教育一周”的“教育”方式呢?恐怕都会主动、热情地去接触、关心、帮助犯错的同学,而少女自杀的悲剧也就不会发生。

  努力培养孩子的善心和爱心吧,这是一个关乎国民素质的大课题。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