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歌赛”举办以来板砖齐飞,焦点话题就是由于围绕取消“综合素质测评”,余秋雨告别了“青歌赛”。这就是余秋雨现象:存在时,你并不觉得他的重要,失去了你才觉得他的价值。
青歌赛的“综合素质考核”,余秋雨成为议论的焦点,要求余秋雨离开的人不在少数;一旦没有了余秋雨的点评,“青歌赛”回归到所谓的“纯正的音乐”,那些根本就不是为了观看“纯正的音乐”的大多数观众,面对没有了余秋雨的“青歌赛”,枯燥乏味的感觉油然而生,再也提不起观赏的兴奋点。
面对观众的“板砖”,央视坚持自己的想法:“我们不追求收视率,我们要坚持青歌赛的严肃性。无论是曲高和寡还是娱乐大众,我们就是想让青歌赛成为众多音乐爱好者发挥特长、实现梦想的舞台。而许多网民却也一改初衷,从呼吁余秋雨下课的“板砖”到如今希望他回来的呼吁。有网民分析余秋雨离开“青歌赛”的原因是受不了指责而临阵脱逃,余秋雨的助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却给出了不同的说法:“不是余秋雨怕被媒体批评,而是因为余秋雨现在很忙。他正在外地讲学。”
余秋雨真正离开“青歌赛”的原因,助手的话似乎也不靠谱,在日前“解放报业集团举办举办的文化讲坛上,余秋雨现身了。事实上在两年前举办的第13届青歌赛后,余秋雨就在博客上发表了题为《向广大观众告别》的博文,宣告自己肯定不会再为2010年的青歌赛做评委。“我已经做了好几届评委,每次都是盛情难却,无法推脱。但是,下一届肯定不做了。”余秋雨在该博文中表示,退出的原因是时间太长:“这件事虽然每次都做得非常开心,但时间长达四五十天,一天也不能离开,这对我而言实在太久了。”。在这次“文化论坛”上,余秋雨专门提到了艺术派头。“其实‘派头’也就是给美定了位。那时的‘派头’,渐渐地变成了我们现在讲的‘腔调’,变成一种品位、一种格局的象征。我不反对娱乐,但是娱乐不分等级时就成了文化的一大陷阱。保持艺术的水准,保持高贵的格局,保持住这个派头,是非常重要的。”
“青歌赛”取消“余秋雨”的“素质测试”的环节,理由是主办方不想“为了所谓的收视率降低艺术的尊严”。这也是一种高贵的“派头”,但是,余秋雨的点评并不低俗,而是很具有文化含量,由于有争议,“青歌赛”将“孩子“连同”洗澡水“一起泼掉。这一做法只能伤及到“青歌赛”。
“青歌赛”不是“艺术院校招生”,是在荧屏上举办的一场声乐比赛,规模庞大的评委席,连续一个多月的赛事,如果一点不考虑“收视率”也是不现实的,可看性与保持“青歌赛”的“派头”并不矛盾,电视是一个大众文化,是办给观众看的,我们不能“唯收视率”,也不能一点也不讲“收视率’,应该要在声乐“专业”的小众性和电视节目的“大众”化之间寻找到一个结合点。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