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万人挤爆京城最大高招咨询会。
虽然今年北大校本部和清华减少了在京招生计划,但两校的在京录取率仍在提高。北大计划招生256人,比去年减少30人,减幅为12%;清华计划招生243人,比去年减少27人,减幅为10%。相对于北京考生人数20%的减幅,这些计划仍在实际上保证了两校对北京生源录取率的增长。(4月18日《北京晨报》)
清华北大,很像传说中的国子监,要名气有名气、要资源有资源、要实力有实力。虽然前任北大校长许智宏先生说“中国目前无世界一流大学”,可谁也不能否认,清华北大在国内还是能够称得上最好的大学的。可是,由于长期以来教育部规定的“部属高校在属地的招生计划比例一律调至30%以内”造成了很大的教育不公,除了皇城根下的学子们,外地考生想要考入北大清华也只有“非状元莫属”才行。至于其他人,也只有羡慕的份儿。
于是,无数考生连做梦都在盼着北大清华能够扩大在本省区的招生人数、缩减在北京市的招生人数,而这一天终于等到了:北大减幅12%、清华减幅10%。消息传来,举国高三学生是欢欣鼓舞,就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教育公平权”。然而,总会有聪明人士愿意说出国王身上新衣裳的的真相:北京考生数量减少了20%,北京考生的录取比例反而是增大了。此分析一出,网上旋即由欢欣鼓舞变成了骂声一片——地域上的教育不公,何时能终结?
而笔者又在想,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再乎清华北大大发慈悲式的施舍几个名额呢?虽然说,对于地区之间来说,每个省份增加几个名额象征性的代表了教育公平,可这种靠人家施舍得来的教育公平,除了能说明时下的教育不公之外,还有什么更大的意义吗?
问题的本质在于,我们的骨子里一直存在着高中老师向我们不停洗脑的考试理念——要考就要考名校、要上就要上名牌!可是这样的教育思维,除了能满足高中母校与老师们的那些教育政绩与虚荣感之外,对于学生的一生以及上完大学之后的职业规划,又有什么样的本质区别吗?
笔者的意思不是说,高中老师们就不该教育孩子们考北大清华,而是说,除了北大清华之外,例如我们的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等名校,仍然可以满足孩子们的人生梦想。同样,也不是所有进入了北大清华的学子,也都能获得人生的成功。所以,可以肯定,我们需要的不是名牌大学,而是在任何一所大学里,学子们应该如何合理规划的四年生活,继而在毕业的时候,能否在630万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话又说回来,倘若我们说北京的名校有地域歧视,我国哪所大学没有对本省份、本地区的特殊照顾呢?只不过,这样的特殊照顾现象,因为北京集结了北大清华两所最著名学府,而在北京表现得特别突出罢了。
意大利文学巨匠薄伽丘在《十日谈》里有这样一句话:同是一棵树上的树叶,飘落在女王的王冠上,那这片树叶的命运就立刻高贵无比;而如果不幸飘落在粪坑里,那这片树叶的命运则立刻卑贱不堪。如果我们将北大清华的眷顾比例树叶的话,谁能保证,该考生就一定是那个女王?进一步说,拿《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的情节来作比喻,谁能保证,考上北大清华的个个都是那个人见人爱的白皇后,还不是那个扶不起的红皇后?
所以,坚强的人生向来不唯独需要一个名牌意识,更重要的是,考生心里有没有担当起名牌的身心素质。具备了这个素质,任何一个大学,都可能成为心目中的清华北大,而没有这个素质,即便进了清华北大,也承载不起中国一流大学的一流梦想。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