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由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派出的首批4名赴青海抗震志愿者全部到达玉树州结古镇,并和当地救援人员一起成功救出一名伤员。据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负责人介绍,有了“汶川经验”,这次抗震志愿者行动更加理性,主要是根据当地需求选派志愿者前往,原则是绝不给灾区“添乱”。(4月17日北京青年报)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应该说,玉树地震发生以后,很多热血青年积极投身到抗震救灾的志愿者队伍中来,这种精神值得肯定。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地震灾区的志愿者不同于一般的志愿服务,有一定的危险性和特殊性。北京市按“需”向地震灾区派遣志愿者的做法值得肯定和提倡。
首先,志愿者应该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专业技能。玉树地震和汶川地震有很大的不同,“高原反应”就是面临在志愿者面前的一道“坎”。身体素质不好,对高原有严重反应的志愿者到了地震灾区显然不是“救援”,反而是“被救援”,会给抗震救灾增添新的负担。玉树地震发生以后,会说藏语和汉语的志愿者很受欢迎,说明掌握一定的语言技能也很重要。另外,掌握一定的救援知识和救援技巧也必不可少。
其次,志愿者应该具备团队合作精神。显然,单枪匹马的志愿者到了灾区会面临“不知如何救援”的尴尬。而北京志愿者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先和青海团省委、玉树州民政局取得联系,了解当地对志愿者的需求状况,然后“按”需派遣志愿者。同行的4名志愿者达到灾区以后分头行动,有的参与救援,有的考察当地情况,发挥团队力量,让地震救援能够有力、有序、有效地进行。
地震发生以后,为保证抗震救灾工作顺利进行和志愿者的人身安全,当地有关部门提醒广大志愿者不要自行前往玉树灾区救灾。今天看来,这样的“善意提醒”很有必要也很科学。当下玉树的抗震救灾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我们不妨学学北京市志愿者的救援经验,让志愿者在地震灾区发挥更大的作用,真正成为地震灾区人民的 “帮手”和“助手”。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