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跳楼门”频发背后是冷漠的企业文化

2010年04月12日 11:07   来源:红网   徐云鹏
    自“马向前事件”后,今年3月以来富士康厂区接连发生六起跳楼、坠楼事件,这一全球500强之一的企业深陷“跳楼门”。富士康这艘庞大的工业“母舰”,究竟出了什么“故障”?处于舆论漩涡中心的富士康首度打破沉默,9日下午,富士康集团媒体办主任刘坤、富士康集团卫生部部长芮新明以及富士康工会副主席陈宏方,一起接受记者专访。(据2010年4月11日)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自杀是个社会性的问题,员工日常生活经受的干扰并不单一,导致员工寻求自杀的因素有很多。但也有一点不容回避,寻死作为一种精神解脱,必然要经历一番激烈而痛苦的艰难选择过程,而在内心深处暴发的生与死的激烈斗争,常常会表现出许多异常的征兆,为营救工作提供了机遇和空间。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工友们的责任在于,当员工陷入生死困境而不能自拔的时候,能够及时发现蛛丝马迹,作出科学判断,迅速伸出援手,将他们从死亡线拉回来,拯救脆弱的生命,化险为夷。

    富士康集团工会副主席陈宏方认为,富士康在深圳共有31万是普工,其中大多数是80后、90后的。这部分群体自我维权意识很强,沉迷于网络的虚拟空间,很少与身边的同事沟通。加之在分配员工宿舍时人员居住比较混乱,一个宿舍内的人员往往是好几个部门的人,他们之间往往缺乏共同语言,缺少一个联系的纽带。员工所面临的孤独与无奈,完全可以想象。

    据介绍,最近频发的跳楼伤亡事件中,事发员工年龄绝大部分在18到23岁之间,只有一名是28岁。这些员工上岗时间绝大部分在六个月之内,有一些进厂还不到一个月。新员工刚进厂没多久就出事,暴露了富士康的之“冷”,管理制度是冷冰冰的,工作紧张得令人窒息,业余文化生活简单枯燥,员工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和心理援助,再加上难事而又寡助无援,难免会一时想不开而寻短见,富士康在管理和企业文化方面确实有需要“检讨”的地方。

    而眼下真正需要深刻“检讨”的则是,富士康内部管理制度的冷酷与人情世故的冷漠。孙丹勇跳楼之后,曾有人注意到其他员工的冷漠反应,并将那种没有同情和悯惜的心理称之为“狼性化管理”所导致的自私和偏激。也曾有记者通过深入采访后,直截了当地批评富士康就是“血汗工厂”。而对于今年1月以来接连发生六起坠楼伤亡事件,富士康则一直选择了沉默,直到4月9日下午,处于舆论漩涡中心的富士康才首度直面媒体做出检讨,与其说是反应迟钝,不如说是对员工生命的冷漠。据富士康集团媒体办主任刘坤证实,最近的多起跳楼事件,事先均有一定的征兆。“其中某跳楼女工,因为老乡朋友调到其他园区工作,之前已在宿舍哭了两天,但其他舍友和朋友没及时把这情况反映给公司。”当一些员工有某种倾向的时候,而企业没能够及时把悲剧阻止在萌芽状态,这说明富士康集团内部的信息通报体制目前还不完善,同时,也暴露出员工之间的人情冷漠,相互之间老死不相往来,彼此麻木不仁,缺乏必要的沟通与照料,这才是富士康“跳楼门”洞开的症结所在。

    让员工把心留下,这历来都是企业经营者孜孜以求的管理之道。事实上,企业经营是人心的经营,是创造家的温馨。通用电气公司在日本有个经营石油的子公司叫左光公司,该公司一直靠感情化管理占稳市场,年销售额在通用电气的所有海外子公司中独占鳌头。该公司规定,即使是公司经营最困难的时候也绝不许辞退任何一个员工,公司要与员工共渡难关。二战后,因日本石油经营权受到限制,左光公司在国外的分公司被迫关闭,在经营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社长却向各级主管下达了一个“死命令”:绝不允许开除任何一个员工。从社长到员工团结一心,到处打活干,终于渡过了难关。社长说:“当员工进入左光公司后,每个人就如同我的兄妹子女一样,我希望凡事都以父母的心情、兄弟的心情来处理、来解决。一个家庭绝没有因家道疲乏败落而赶家人出门的道理。”左光公司注重通过加强经营者与员工之间的情感和信赖,最大限度地减少公司内部人际间的紧张关系,不断将企业做大做强,富士康是否能够从中受到有益的启迪呢?

    肖伯纳说:“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面对这两种情况,都需要周围的人们及时伸出援手扯扯袖子,动嘴规劝几句,使其重归理智。80后也好,90后也罢,都不是主要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经营者要切实以人为本,把员工当成具体实在的人,以父母之心,兄长之情,尊重员工、理解员工、关爱员工,时刻都知道员工在哪里、在干什么、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把帮助及时送上,只有经营者把员工放在心里,员工才会把企业高高举起。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