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意失败群体,需要孤立防范吗

2010年04月08日 11:07   来源:红网   蔡晓辉
    博大精深的汉语今又创造出了一个词汇,“失意、失败群体”:长沙市教育局6日下发紧急通知,要求中小学、幼儿园加强安全管理。通知强调:“要及时掌握了解学校及周边不稳定不安全因素,特别是对校园周边精神病人、失意、失败等群体要高度关注。”(4月7日《潇湘晨报》)    

    编辑还在该则新闻下作了注释,失意,不得意、不如意;失败,工作没有达到预定目标。放在不久前轰动一时的南平血案的背景下;放在从去年11月北京市大兴区李磊杀死6名家人,到今年3月27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李焕文杀死张建瑞全家5人的灭门惨案频发的背景下,“失意、失败群体”一词乍一听让人有黑色幽默的感觉,再一听不禁肃然敛神。

    人生遭际屡屡失意失败,向上求得有尊严地活着的欲望不得解,那么必然向下、向下。失意和失败的情绪像一种恶性病毒,郁结于心,直至放弃对于社会的期望,放弃自己。

    以南平血案中的郑民生为例。郑民生供认,之所以行凶,是因为周边人看不起他,骂他花痴;婚恋不顺,女友迟迟不与他结婚;辞去社区医院工作后,找不到新工作,遂产生了厌世情绪。如若郑民生不是屡屡求职无果、不是年过四旬仍旧与老母兄长蜗居一处、不是没有可以温存话语的家庭妻儿、不是在人生种种失败处缺乏家人与社会的支撑和帮扶……人生不能假设,但失败产生的孤独感却是实实在在的。生命缺乏出口,转而滋生仇恨,仇恨可能转嫁给任何无辜的人。

    无论是南平血案也好,还是我们仍旧记忆深刻的各桩灭门惨案也好,凶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失败与孤独。此中有他们自己的性格因素,也不讳言有社会的因素。而长沙市教育局此则紧急通知中谈及的“对失意、失败群体要高度关注”一语,从主观上来说是汲取南平血案教训,加强中小学和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从客观上却让人嗅出了一丝对失意失败群体的孤立和防范。

    在不失意不失败的群体眼中、在秩序和管理层面看来,失意失败群体是否被等同于潜在的“恐怖分子”、不定时的自杀式袭击炸弹?

    北京大学心理学家徐凯文在谈及南平血案的时候说,“一个人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出这样的一个行为,至少有一点,他失去了所有的社会支持。他支撑的东西都没有了。当他什么都失去了以后,我会说这叫做人群孤独,他在人群当中完全看不到自己的价值,没有谁能够跟他有沟通、理解,这个时候对他来说生命已经没有意义了。”(4月5日《锵锵三人行》)而回过头来我们看长沙市教育局的这份紧急文件,“高度关注”一词,不免让人产生将失意、失败人群作为社会危险因素的直接联想。防范只能加剧孤立,孤立将愈加收紧失意失败群体的人生出口,人生的挫折与失败感只会愈发沉重,绝望之处只会产生暴力。

    疏导胜于防范、关爱胜于孤立。“失意、失败群体”不是汉语的伟大发明,而是社会的真实存在。对待这样一个群体,给予人生价值的支撑、给予生命的信仰和动力才是解决“安全”问题的唯一出口。防范和孤立只会让他们面对一个更加冷漠和充满敌意的世界。以敌意应对敌意、以仇恨对待仇恨,还有什么“安全”可言?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