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3月30日《河南商报》报道,河南新郑市农妇曲花枝不满镇政府征地补偿,拒绝丈量土地,被镇委副书记说成是“母老虎”,随后农妇回骂了一句,当场被几名工作人员带走拘留。记者前去采访镇委副书记时,被骂下楼。
同是和基层政府官员之间产生了纠纷,同样被“恼羞成怒”的官员动用警力拘留,“对骂门”和前几天发生在河南睢县的“茶杯门”有着太多相似之处。不同之处在于,这位镇委副书记不仅辱骂了来访群众,还辱骂了前去核实采访的记者。可见,此君之“厉害”,更甚于“茶杯门”事件中的那位乡长蒋友军。
如今,“茶杯门”主角蒋乡长已被免职。相信这样的处理结果,会被一些人再次视为舆论监督、网络监督的“成功样本”。但是,笔者想强调的是,我们关注类似事件,在关注其处理结果的同时,不能忽视一个本质的问题,即双方为何发生纠纷。
在上述事件中,共同的诱因是,基层政府征地时与当事农民之间发生矛盾和摩擦。
对“茶杯门”的魏农民及其家人而言,他们除了在乎讨回一个说法,相关人员受到处理,更在乎的恐怕还是何时才能拿回被拖欠的征地补偿。
同理,在“对骂门”中,厘清当地那位镇委副书记是否擅用警力、滥用权力是一个方面,而关注当地镇政府能否在该起事件后,给予农民曲花枝一家较为满意的征地补偿,则是另一个方面,可以说,后者是更为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因此,笔者认为,我们更应该关注一些地方基层公共管理的生态,尤其要关注基层政府在征地过程中,何以会与农民屡屡发生矛盾。试想,如果一些人面对征地农民时,缺乏给一杯水喝的善意,缺少听进一句“回骂”的雅量(且不说官员骂人在先),那么,具体到给予征地补偿时,“公权力”还能有和农民心平气和商谈的耐心吗?
原因很简单,进入公共视野的基层征地纠葛,毕竟是少数。如果一些人动辄便以拘留农民作为威胁,一些地方的基层政府征地问题,恐难全部纳入理性公共管理的轨道,期待能得到妥善处理,则恐怕会更难。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基层政府在征地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对骂门”、“茶杯门”以及类似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当前,一些基层政府官员在处理征地问题时,依然没有养成慎用手中权力、尊重农民权益、严格遵循制度的习惯。
对此,一方面,我们期望相关部门能够从接连发生的“对骂门”、“茶杯门”中,意识到制约、规范基层官员手中之权力的迫切与必要,从制度层面尽可能减少、避免产生类似冲突的可能;另一方面,我们期望即将出台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及其配套规章制度,能适当扩大适用范围,在农村土地征收问题上有更具体、更全面的规定。比如,给出具体补偿标准、建立相互协商机制、缩小补偿上的城乡差别,等等。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