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的学术与污染的社会空气

2010年03月22日 13:58   来源:光明网   李诘

  据中央电视台3月20日《焦点访谈》报道,西安交通大学6名老教授连续两年多对该校一名博导涉嫌学术造假进行了实名举报。西安交大能动学院教授、原博士生导师李连生2007年申报了教育部科技进步奖,然而45岁的李连生却并没有专门从事过报奖专业的研究。据举报人西安交通大学杨绍侃教授等人调查发现,报奖材料中存在严重窃取他人成果的行为。今年年初,李连生被撤销了博导资格。

  应该说在这次公诸媒体的学术造假事件中,令人感到格外惊讶的不仅是造假事件本身,6名教授实名举报之后西安交通大学校方以及评奖与鉴定各方对此事件所持的极不正常与严谨的态度,才是更让人担心的焦点所在。在举报事件发生之后,西安交大校方领导曾经这样对参与举报的教授表态,“你们这个举报,弄得校领导50天来日夜不得安宁,你是始作俑者。我现在宣布,如果你们愿意退出6人,马上举手,回头说明也行,还为时未晚。你们如果是为了利益,我们可以转达李连生们,让他们把教育部一等奖匀给你们一些。”

  造假事件发生之后,评奖部门不想得罪报奖者和报奖单位,鉴定专家出于交情,只是走个过场,学校方面则为了维护所谓的声誉和排名,对造假现象消极处理,这样的学术生态不能不让人倍感忧虑。学术研究成果是一个国家科技与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学术研究领域的造假与腐败行为,就像一块毒瘤,它损害社会肌体的健康,制造与纵容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空气,对变革时代的人心与社会精神状态构成污染,并势必将严重影响到一个民族的未来长远发展。如何净化学术环境,让虚假、腐败的学术空气无立足之地,让术业专攻、德才兼备的学术人才真正得到社会的关注与崇尚,这已经成为了一个我们今天这个激变与转折时代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而纵观当今的时代我们不难发现,坚守着整个社会道德底线的最后阵地的学术领域的造假与腐败行为也已经绝对并不是稀罕事件了。据《中国青年报》3月16日报道,一位深陷“抄袭门”的大学校长,你说不清他的那些“成果”有多少属于学术能力,有多少只能归功于行政职务: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编、副主编和参编专著10部,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9项,并取得多项教学科研成果。但能被确定的事实是:他担任校领导期间撰写的博士论文整段整段地抄袭。在学术界众多造假与腐败事件之中,暴露出来的还仅仅是少数。去年7月,中国科协发布了5年一次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这份问卷量达3.2万人次的报告展示出一幅更加“宏大”的图景:调查显示,分别有43.4%、45.2%和42.0%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当前“抄袭剽窃”、“弄虚作假”和“一稿多投”现象相当或比较严重,认为“侵占他人成果”现象相当或比较普遍的比例高达51.2%。

  形形色色的学术造假行为,最终都可以归于“名利”二字。利益导向是真的指挥棒,踏实做学问费力不讨好,没有出头之日的高校学术环境导致投机取巧者越来越多,学术泡沫和垃圾占领学术研究的主场——年轻人一进入高校,现实就教导他们:用诚实的学问获取诚实的报酬不是明智的行为,人际资源才是生产力。这样下去,恐怕连建立一个健康的学术梯队都成问题,因为站在梯队上的人无心向学一心谋利,而投机取巧从来都是学术的天敌。温总理批评一些大学功利化,什么都和钱挂钩。高校沦为名利场,并在很大程度上扼杀着学术创造的活力,它导致的一大恶果就是使得利益导向由学术为重转向“老实人吃亏,善钻营者得利”的恶俗的社会现象。

  学术界是社会最后的一块净土,守住学术领域健康、严谨的学术空气与学术氛围对于一个社会保持精神层面的健康与和谐的生命状态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如果在一个社会与时代之中,神圣的学术领域亦不能维持基本与正常的学术空气与学术环境,那就说明这样的社会与时代正处于社会精神与社会道德失衡与败坏的我们必须引起高度警醒的关键性的十字路口。学术腐败,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何处不能腐败?

  杜绝学术造假与腐败,制度层面的防范刻不容缓,正如3月10日《中国青年报》一篇报道中政协委员高抒所言,“科技领域的欺诈行为比社会上的诈骗行为更隐蔽,损害的是国家利益。科技工作者个人不具备与欺诈行为进行斗争的条件,必须要有外部力量介入。”此外,变革时代的社会格局与形势也使我们看到,精神层面的建设、社会道德上的努力,同样是我们今天时代种种假恶丑、种种违反社会公认的审美与伦理道德的观念与行为得以扭转与改变的重大的助力与关键点。河北省文史馆馆员王习三认为,教师还应多熏陶一些传统文化,除去浮躁、提高师德。“从小父亲教我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做到这八德才算是合格的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答中外记者问时则这样说,“中国的现代化绝不仅仅指经济的发达,它还应该包括社会的公平、正义和道德的力量。”学术造假、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的人通过非正当的手段谋取社会利益并严重影响到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何来公平正义?整个社会对可能对一个民族的长远发展造成严重损害的虚假、不健康的学术空气与学术环境视而不见、无力改变甚至亦不想改变的社会现状不能得以根本性的扭转,何来道德力量?古语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儒家思想中也有守道崇德、非礼勿行、礼义廉耻、言行忠信的基本价值与伦理观念,而我们今天的时代能够坚守不说假话、不办假事、不以虚假非正当的手段谋取非法利益的道德底线的,又有几人能够?而要杜绝一种被污染的、虚假与不健康的社会风气,离不开社会整体中的每一个人的道德自觉与真心的努力,杜绝一种被污染的、虚假与不健康的社会风气要从坚守传统道德、坚持人心改变与社会实际的改变的一点一滴做起。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