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博导造假已无颜面可失

2010年03月22日 08:06   来源:京华时报    王艳明

  央视《焦点访谈》栏目,3月20日晚对“西安交大六教授举报博导造假遭校方数次劝阻”事件进行了挖掘,报道了一系列此前鲜为人知的内幕。3月21日下午,西安交通大学通过校园网发布当天上午的决定,鉴于李连生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取消其教授职务,并解除其教师聘用合同。

  从2007年底到今年初,横跨四年历时两年多的学术造假事件,在媒体的一再追问下,在六位平均年龄70多岁的退休老教授不懈的举报下,历时两年多才终于有了个并不全面的结果。

  在这场持久的角力中,六位老教授坚守学术良知,才使造假事件渐渐掀开了遮羞布。也正因为还原学术真相如此不易,才让我们看到打击学术造假何其艰难。所谓难,并非难在对学术造假的认定上,而是难在是否愿意去核准认定上。今日学术之风败坏,学术生态恶化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死结。

  媒体报道将这起学术造假归结为:评奖部门不想得罪报奖者和报奖单位;鉴定专家出于交情,只是走个过场;学校方面则为了维护所谓的名誉和排名,对造假现象消极处理。围绕学术造假已经渐渐沉积了一个潜规则盛行的恶劣学术生态,错综复杂,相互纠结。

  在举报过程中,校方的态度归结起来大体有三:一是高校弄虚作假成风,教授们不必大惊小怪。二是网上和报纸揪着不放,涉及到学校的脸面和国家的脸面;三是恐吓六位“始作俑者”的教授,如果愿意退出“还为时未晚”,“希望不要再到社会上去渲染,对大家来说,都是个比较好的结果”。在这里,已然很难看到大学应有的操守与斯文,而是一幅很多圈子里都能看到的江湖图景。

  解读校方说法,不难得出三个结论。一是对学术弄虚作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造假的多了,也就可以容忍了;二是“学校的脸面”至高无上,高于学术操守。这种前提下,学校看重的只有能够影响排名的获奖数量和获奖等级;三是谁要不顾“学校的脸面”捅破窗户纸,那就很难有个“比较好的结果”。校方这种导向,无异于助长学术不端,而换来的结果是行政化色彩下的领导政绩。领导政绩、学校脸面、造假积习、个人利益、捅破潜规则的危险,诸多因素纠结到一起,为校园内的学术不端推波助澜。

  这还仅仅是学校一个方面,评奖部门、鉴定专家等方面又存在着多少剪不断理还乱的因素?这些盘根错节的因素又如何去厘清?涤荡污浊,清澈学术生态,还有很多问题待解。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