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暴与大旱是母亲唤儿回乡的梦呓

2010年03月22日 08:12   来源:红网   余人月

  “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这是陈毅同志描述的艰苦战争岁月。而眼下的西南大地,因一场特大干旱,却陷于“野菜无水煮”的更大困顿。

  看似老天风雨不调,但这样的场景我们并不陌生。从山东大旱,到河南大旱,到重庆大旱,近年来,一幕幕土地龟裂、江河断流的旱象,在我们眼前不断变幻,这次不过又切换到了西南。

  虽然原因不一,若不加以地理标注,惨状其实没什么两样,分不清是河东河西。往往揪心一阵,一伺旱情解除,一切就不曾发生似的。不再关心旱灾怎么来,又怎么去。大约旱灾跟其他灾变不一样,很少造成瞬间的死伤而让人心有震颤。一切也就如云影掠过,无迹无痕。

  这次也不例外,村民挖野菜吃的旱象刚让人对那片土地投以关注,很快就被“北京遭遇浮尘”转移了视线。四年最重的沙尘暴盖过了百年干旱,无法揣度这其中的心理天平如何安放。除了沙尘扫过16省、侵扰2.7亿人的广度,也许生活在城里的,对影响城市的因素更敏感吧。

  对干旱的难以着力,让人无法想象,再来一次三年自然灾害之类,我们将如何应对?奋战六昼夜挖出泉水固然让人激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固然让人宽慰,但面对不测的风云,除了无可比拟的体制优势,万众一心的坚强意志,还有何可倚仗之处?

  温总理说:既要让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融入城市,也要让生活在农村的农民更加幸福。

  此时此际,重温这句话更觉力重千钧。

  长期以来,在加快城市化的鼎沸中,一些人沉醉于砸出天价地王、搞一次体面庆典、修一栋摩天高楼的政绩亢奋,而对乡村漠然视之。倘任由风沙灾害在忘然自得中步步进逼,就算全体农民都成了市民,不过是龟缩进了一个失去屏蔽的掩体,在孤独中一无所有。

  而面对灾害才想起寻找沙尘暴的源头,反思水利欠账,几无现实意义。

  不妨扪心自问,退耕还林、母亲窖工程之类的回馈,到底送出了多少?那片土地需要倾注更多的目光,挹注更多的公共资源。村民需要医保、社保、一体化的统筹,更需要一个经得起水旱侵凌的自然保垒。

  让土地饱含关爱之水的墒情才是抗旱之本,用城里没事反复开挖的干劲去守护江河之源方显意义。让父老兄弟能从容的耕种收获,才是在自然面前活出了尊严。

  沙尘暴与干旱不过是大地母亲喊我们回家看看的声声呼唤,在城里的纸醉金迷中,我们是该回望故乡,看看那片土地是否还有青山绿水的模样?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