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旱,揪心的不仅是那片土地是民生

2010年03月04日 09:00   来源:红网   余人月

  三月里的小雨,淅沥沥沥下个不停;山谷里的小溪,哗啦啦啦流不停。这是大家熟悉的一首歌,但这样的情景,也多是江南地区才有的画意,于我国其他地方,三月可能会经常遭到春旱的困扰。

  近期,西南五省(区、市)的旱情就已非常严峻,局部已达特大干旱等级,据称是60年未遇。

  也不知旱灾的曝光,是否跟毒豇豆一样,违背了潜规则,有伤农业部或气象局或国家防总的面子?

  旱情跟地震不一样,跟水灾冰雹不一样,基本上“地干三尺,非一日之晒”,不如突发事件惹人关注。以致云南等地的旱象呈现在公众眼前时,我们才吃惊地发现,从去年8月以来,有些地方就没怎么下雨了。

  真不知这么长时期,那片土地的父老乡亲们是如何度过的,又是如何的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难怪有父母官急火攻心,怒批气象部门这时还在预报天气晴好,应叫天气晴坏!

  父母官的忧民之心可以理解,不过,罕见旱灾,不只是给连续的太阳“晴坏”了的,让人揪心的也不仅是天气睛坏。

  2日,国家防总在紧急会上呼吁,采取临时打坝、截潜流、扩泉水、掘井水等措施,加强抗旱应急水源和“五小”水利工程建设。面对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的残酷现实,眼下也只有如此临渴掘井,寻找希望之水,也惟有积极自救才能等待天时转危为安。

  每到旱灾时,总能听到相同的指示,要树立抗大旱、抗大灾的思想。前几年的重庆大旱如此,去年的河南大旱如此,这次也是如此。话当然没错,只是群众从来都是坚韧的,不会自暴自弃。要克服靠天等雨思想的,不该是受旱灾之苦的干渴群众。

  2006年夏天的重庆大旱,也是60年一遇。治旱关键是调水,而“水库建设不够、蓄水不足,脆弱的水利基础设施让重庆市政府在抗旱时有颇多掣肘。”(2006年08月20日《21世纪经济报道》)当时水利设施好的地方饮水基本上没问题,设施差的地方则相当困难。2007年重庆两会时,时任重庆市委副书记的邢元敏还就江津勤俭水库年久失修向群众鞠躬致歉。

  5年之后的今天,重庆又成旱区一员。该市防办副主任严永辉介绍,近3年,重庆市水利投入增幅全国第一,2009年投资额更是达到90亿元,相当于前10年的总和,这次刚好派上用场。“刚建成的开县鲤鱼塘水库,蓄水总量达1.024亿立方米,就是百年不遇的大旱也不用担心饮水问题。”(3月1日《中国新闻网》)

  重庆的亡羊补牢值得肯定,也为他们的初尝甜头感到高兴。旱灾年年有,不知明年到谁家。如果都要经历大旱之痛后才补水利欠账,或者旱情一解除就不知水利工程之重要,那是比旱灾更让人忧心的事。

  另据媒体报道,截至3月1日,云南省有关部门共收到捐赠钱物不到认捐数额的一成,其中矿泉水仅区区28箱。

  这样的数字也是比天气睛坏还焦心的。对旱灾,最缺的是水或找水工具,捐赠如果有针对性则更好,比如,矿泉水,农机及燃油,打井机械之类。没有水,一切用品都是白搭,于抗旱而言,大而化之的物品捐赠未必能救急。

  还有媒体在津津乐道云南罗平的旅游资源,为大旱之年油菜花提早一个月凋谢,相关景点水位下降大煞风景之类忧心。这真不知让人说什么好,这时候,保证有水喝当是头等大事吧。

  好在久晴必雨,干旱地区在各方群策群力下,最终都能捱过艰困之日。这次也惟愿天佑西南,早日逢灾化吉。

  只是,倘若我们总是习惯于被动抗旱,而不在此中警醒,做好水利、气象之类防旱基础工作,下一个大旱袭来时,又叫人如何以“抗大灾的思想”来人定胜天?

  也不知两会期间,会不会有代表委员为此鼓与呼。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