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裸体拉纤:又一场“叫春”式炒作

2010年03月16日 09:56   来源:光明网   叶传龙
    在湖北恩施州“两会”上,该州政协副秘书长、政协委员姚本驰大声疾呼:恢复巴东的裸体纤夫文化,由此引起社会热议。姚本驰还坦言,如果有可能,他会第一个充当裸体纤夫。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在现代人眼中能展现力与美的裸体拉纤,过去却是一个充满着辛酸与苦难的职业,它的出现与当时恶劣和闭塞的生存环境有关,是时代落后的产物和见证。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裸体拉纤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土壤,而“有碍观瞻”、“有伤风化”、“有辱人格”则成为其绕不过去的几个坎儿。

    恢复裸体拉纤之所以能再度进入人们视野,并成为“两会”的热议话题,与政协委员的痛心疾呼和提案推动不无关系,据姚本驰委员称,这样做是为了增加神农溪的文化内涵,并拯救一个即将消失的产业。但是,透过如此华丽的“包装”,我们不难发现隐含着的利益冲动。

    恩施地处鄂西南,其巴东神农溪属于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可是人气并不旺,如果在这个地方恢复裸体拉纤,借助媒体热炒,发挥“眼球效应”,对拉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一定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加之当地纤夫穿衣拉纤一天只能挣30元,而一旦裸体拉纤之后,至少可以赚到200元,所以,纤夫们也顾不上工作是否体面,纷纷参与其中,并乐见其成。

    让纤夫们裸体拉纤,显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这样做只是满足少数人的“窥视欲”,其中的不择手段与急功近利,诚如又一场“叫春”式炒作,因为,指望裸体拉纤来刺激神农溪旅游,注定是一大败笔。要想让神农溪被更多人知晓,让土家族农民过上好日子,当地不妨从神农溪“雄、险、秀”的原生态景色和古朴的风俗民情上下功夫,挖掘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发挥地域优势,提升旅游品位,而不是靠白花花的肉体来吸人眼球。毕竟时代变迁,谁也不愿意再回到茹毛饮血那个时代,就像没有哪个女人愿意把自己的脚裹成“三寸金莲”一样。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