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丢公车门”不仅是赔偿的问题

2010年03月05日 09:03   来源:红网   杨涛

  近日,一份检举信在互联网各论坛传播。检举信称,广州市白云区审计局局长骆志斌,在2005年5月前往番禺区国土局购买房屋时,将所开一辆公车遗失。但回到单位后他表示,其前往番禺系属公干,所丢车辆随即免于赔偿。当时,骆志斌任白云区财政局副局长。(新民网3月3日)

  在警方的被盗(抢)机动车辆证明清楚写明,骆志斌丢车地点位于番禺区国土局停车场。然而,在白云区财政局交给白云区委组织部的一份《关于2005年骆志斌同志遗失公车的处理情况》文件中,丢车地点却由“番禺区国土局”变成了“番禺区国税局”,骆志斌的行为变成公事。这就由不得局外人浮想联翩,也不是所谓的“诽谤”和“恶意透露个人隐私”所能解释清楚的。这事并不算是一件小事,有关部门必须介入调查,查明真相。

  首先,这是一个公共财政管理的问题。骆志斌局长丢失的不是个公文包或者水杯,那是一辆本田雅阁牌小汽车,少说也值得十几二十万元钱吧,而这是一辆公车,购车的钱来自公共财政,公共财政则是由纳税人的一分一厘纳税而来的,并不是政府官员自身的金库,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公车怎么丢失,该如何赔偿都应当向纳税人讲得明明白白。如果骆志斌驾驶公车的确是办公事,被人盗窃了,不要求他本人赔偿那倒也说的过去,当然如果他对公车保管不善,有过失行为,也应当承担部份赔偿责任;但是,如果他是办私事时将公车丢失了,那他绝对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纳税人没有义务为他办个人私事而蒙受损失而埋单。如果他是办私事而冒充办公事丢了公车而不赔偿,那么,不仅他甚至包括白云区财政局一干领导人员在内,也涉嫌欺诈公共财政资金和让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有关机关必须认真查清此事,体现对公共财政的严格管理,身为财政局的领导如果自己都欺诈财政资金,如何做了政府和纳税人财政资金的“看门狗”,如何对纳税人交待?

  其次,这也是涉及到如何治理“公车私用”的问题。据统计,目前中国拥有公车超过350万辆,每年开支超过3000亿元,但是,这其中“公车私用”是一个无底洞,在各地“公车私用”已经是见怪不怪。为了对付“公车私用”,各地也是出台了不少措施,又是节假日封存公车,又是派纪检监察人员到各大酒楼对公车拍照,但恕我直言,并没有多大效果。倘若骆志斌的确是驾驶公车办私事将车丢了,居然不用赔偿,毫发无损,“公车私用”的行为只会越演越剧烈。如果我们严格分清公私事,对于办私事丢失公车要归价赔偿,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减少一些“公车私用”的行为。

  最后,这个问题还涉及官员的诚信和官员的选拔的问题。在现代社会,官员的权力是民众让渡权利而产生的,官员行使权力就是要为公众谋求福祉,官员从政的最重要的品德就是诚信。像“水门”事件中的尼克松并非是他组织策划窃听了反对党的情报,而是在随后的调查中他公然撒谎;在“拉链门”事件中的克林顿,引发对他的弹劾也并非他的行为多么为公众所不能容忍,而是他在国会作证时公然撒谎。同样,对于骆志斌的行为来说,要查清事实真相不仅在于这辆公车丢失了是否要赔偿的问题,而且要查明,骆志斌在这一事情中是否作了假、撒了谎。如果他是“公车私用”丢了车而谎称是公用,那么他甚至连继续担任白云区财政局副局长的职务都不称职,遑论提拔为白云区审计局局长了。

  这么一件事情调查起来总不会有很大的难度吗?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