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主城区主干道综合整治今年将全面打响。春节刚过,21日至22日,黄奇帆等市领导与相关部门负责人考察主城主干道综合整治改造项目,考虑到考察内容主要集中在街道两侧,最后选择了大卡车,这样视角全方位不受限,一览无余,更便于考察。(2月23日《重庆日报》)
报道一出,就成为当天最火的新闻之一。某门户网站上的跟帖数达7000余条,其中,质疑和调侃者占了绝大多数:有人认为是作秀,有人嘲讽说“走路的话视野更宽”,还有人指出,大卡车拉人明显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应该受罚……
如果仅从工作角度考虑,应该承认,坐大卡车的确比窝在小汽车里视角广阔,体现了务实的一面。然而,公众为何不能以平常心来看待“坐大卡车考察”?
笔者以为,这首先折射了一种官民之间的不信任。按理说,考察城市主干道这样的民生工程,领导者深入民间的目的,在于掌握第一手资料。但很多时候,“领导考察工作”已经异化成了显示官威、炫耀权力,甚至扰民的一种走过场。在此社会心理基础上,民众对所谓的“领导考察”有本能的反感,难得一见的“坐大卡车考察”很难不被公众视为作秀之举。
其实,不能以平常心看待“坐大卡车考察”又何止是网友?在当地党报上,“昨日春寒料峭,市领导们坐在大卡车的货厢上,顶着寒风,开始了考察”,看似轻描淡写的二三十个字,却主题鲜明,分寸把握恰到好处———领导想到的也许只是视角不受限制,而宣传部门却硬要给领导抹上一层“顶着寒风”的道德光芒。事实上,再大的领导也是人民公仆,非得坐在小车里吹着暖气才正常?
不能以平常心看待领导“坐卡车考察工作”,还体现了一种官员“明星化”的倾向。官员与民众的距离越来越远,民众对官员越来越陌生,自然就会形成明星与粉丝或狗仔的关系,普通民众对官员和官场的合理知情权得不到释放,就会更加热衷于窥视官员的行踪,稍有一点不同寻常之处,哪怕只是很普通的政务新闻也有可能作放大解读。这往往导致官民都很受伤。可见,下一次基层不难,难得是天天下基层,才能有效破除官员神秘感。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