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为何不能成为信贷主渠道

2009年12月28日 10:00   来源:中国网   亦菲
    “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国有企业及国有独资公司占9.2%,集体企业占2.9%,私营企业占44.4%,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10.7%,外商投资企业占11.7%,其余类型企业占21.1%”。这是近日公布的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中最引人注目的信息。(12月25日中国网)信息无可辩驳证明,民企是我国时下就业的主渠道。

    令人回味的是,在公布普查数据的同一天,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所透露,对长期亏损企业,要下定决心予以关闭。消除亏损源明年将关闭大量长期亏损的国企的信号预示着,国有企业吸纳就业人数的比例会越来越小,而从国企分离出的员工很有可能进入私营企业。

    既然民企已成了就业主渠道,按理应从方方面面对民企发展予以大力扶持。然而,令人玩味的是,前不久,全国工商联已有一个专门的报告,其中一个观点惊天动地,在扩大内需中,广大中小企业面临着挤压空间。

    谓之“挤压”,并非是国企央企直接逼迫中小企业,但一个不争的现实是,诸多中小企业不但地方政府扶持少,更见银行融资难。在9月2日召开的东莞市政协常委会议指出,工商联的调研显示,银行贷款重点投向大企业,对中小企业“限贷”“惜贷”。(9月3日《南方都市报》东莞读本)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胡德平近日谈到,没有这样的金融改革,我国的四万亿财政支出,今年可能达到的十万亿信贷资金的使用,仍然可能引起社会的疑虑和不安,政府、银行虽然做了很大努力,但民营企业仍然叫苦不迭。(12月26日《21世纪经济报道》)

    应该说,银行放贷“放大弃小”不是个别现象。近年来,在沿海不少地方都听到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声音。有消息称,在扩大内需的4万亿资金中,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电网改造就占了15000亿,真正流向中小企业的只是小部分。

    为何中小企业贷款难?表面看是民企资产规模小,但背后却是一个公平问题。国企尤其是央企能在贷款和项目准入政策等方面有独到的优势,背后得到的是政府部门支持。人们知道,政府权力往往是企业胜利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事实上,近来媒体不断传出,在扩大内需4万亿投资中,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电网改造就占了15000亿,民营企业只占很少比例。可见,扶持民企的关键是地方官员树立公平观念,对待各种成分经济一碗水端平。对企业,不管姓“国”还是姓“民”,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实体,都要一视同仁般给予扶持帮助。

    人们记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有一个“两个毫不动摇”的论断,这就是: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这两个“毫不动摇”是连成一体,不可分割的,体现了中国国情。有评论说,江苏浙江能在太阳能产业发展上远超上海,很重要的因素是民营经济大量参与进来。(东方网)实施两个“毫不动摇”,就是在经济工作中做到一碗水端平,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只扶大不帮小。

    笔者看到,在继国务院8月19日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六大措施外,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强调,引导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各种服务业加快发展。(12月7日新华社)面对民企成就业主渠道,也应大声疾呼,民企也应成信贷主渠道。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