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舆论热议“坐大卡考察”的社会心态

2010年02月24日 08:11   来源:燕赵晚报   吴龙贵
    重庆主城区主干道综合整治将全面打响。21日至22日,黄奇帆等市领导与相关部门负责人乘坐大卡车考察主城主干道综合整治改造项目。(2月23日《重庆日报》)

    领导视察工作乘坐大卡车,确实很新鲜,但细加分析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情。此次视察的任务是了解城市主干道的综合整治改造项目。出发前,黄奇帆考虑到考察内容主要集中在街道两侧,最后选择了四周无遮挡的大卡车,这样全方位视角不受限,便于考察。乘坐大卡车考察工作体现了工作务实的一面,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此次考察并非走马观花。

    但是原本一件理所当然的事,却遭到了网友的热议。其中,质疑和调侃占了绝大多数,有人认为是做秀,有人嘲讽说“走路视野更宽”。公众为何不能以平常心来看待“坐大卡车考察”?

    这首先折射了一种官民之间的不信任。考察城市主干道这样的民生工程,领导者应当深入民间,以掌握第一手资料。但不客气地说,“领导考察工作”在民众的心目中已经异化,甚至成为一种扰民的形式,在此社会心理基础上,民众对所谓的“领导考察工作”首先就有一种本能的反感,自然是动辄得咎,难得一见的“坐大卡车考察”很难不被公众视为做秀之举。

    不能以平常心看待领导“坐卡车考察工作”,还体现了一种官员“明星化”的倾向。官员与民众的距离越来越远,民众对官员越来越陌生,自然就会形成明星与粉丝或狗仔的关系,普通民众对政府执政思路的合理知情权得不到满足,就会更加热衷于窥视官员的行踪,稍有一点不同寻常之处,哪怕只是很普通的政务新闻也有可能做放大解读,这往往导致官民都能受伤。如果官民之间有距离感,领导考察工作的时候坐什么车,都会给民众造成微妙的心理影响。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