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坐大卡车考察城市规划更需民生视角

2010年02月24日 07:46   来源:红网   刘兴伟

  2月21日至22日,重庆市领导黄奇帆、马正其等乘坐大卡车对综合整治改造项目进行实地考察。黄奇帆称考虑到考察内容主要集中在街道两侧,乘坐中型客车考察,由于车窗限制视角会受限,势必影响考察的直观效果。考察后黄奇帆当场拍板拓宽机场车道。(2月23日《重庆日报》)

  钟爱现场办公的领导不少,但坐在大卡车上办公的领导还真不多见。同那些坐在会议室里端着茶水办公的工作作风相比,这样的工作方式的确颇为讨喜。看着这些市领导脸儿冻得红扑扑的,若说这些人是作秀还真有些冤枉了。

  或许,现场办公的雷厉风行并不是作秀,而是真的是为了集中解决问题,现场解决问题的确比在会议室中解决靠谱得多。从庙堂之高到深入现场,这是办公方式的一大进步。但是,值得引起注意的如此办公是在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这或许可以从考察的方式中看出一些端倪,我们不难发现,坐在大卡车上看一座城市与游客等外来人看一座城市是很相似的。这种走马观花的看法,最能够吸引人们注意力的恰是那些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而那些真正影响居住舒适度的民生工程建设如何恐怕这个看法能看出来的。

  从这种视角上的差别,不难看出即便是一些比较勤勉的官员其落眼点还是在于一座城市如何漂亮,如何能够更方便获得上级领导和外来投资者的认可,而不是从何种程度上得到了市民的认可。然而,一座城市规划的意义首先在于生活在其中的人是否能够认可,其次才是看上去是不是漂亮。

  而事实上,对于很多城市来讲,来自平民阶层的认可并不理想。媒体近日调查显示,仅8.0%的人对所在城市的城市规划表示满意。对于城市建筑总“短命”原因,有83.5%的人选择“地方领导片面追求形象、政绩”。专家也称一些省、市为了追求GDP增长,“建完就拆、拆完再建”。

  坐在卡车上看一座城市的规划,恐怕无法真正看到这种民生层面对于城市规划的需求。所以说,尽管这种考察方式是从会场走进了现场,但是与政绩走向民生还是有相当差距的。值得赞许的是这是办公风格的转变。要想真正意义上从民生视角来考察一座城市,还需要我们的官员能够调整自己的视角,从落眼于形象政绩转变到落眼于民生上来。

  如果我们的官员真的能像生活与这座城市中的每一个人一样,去坐几趟公交车,去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路上走走,去问问普通市民在城市规划上有哪些不足之处,这恐怕要比看上去很拉风的坐大卡车考察更加具有民生意义,也更能够体现官员们执政理念的转变。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