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的希望就是“把人变好”

2010年02月09日 07:46   来源:武汉晚报   王石川

  1月11日至2月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先后主持召开五次座谈会,就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2月8日《京华时报》)

  教有改革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公众对教改也倾注了无比热情。一个最具说服力的数字是,自《规划纲要》启动公开征求意见工作以来,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达到110多万条。相比之下,《医改意见(征求意见稿)》,总共收到各方面提出的意见只不过超20万条。

  人们之所以如此关注教改,是因为教有确需要改革。近几年,教有积弊颇多,不能让人满意,甚至让人失望。温总理表示,《规划纲要》应该反映国家的意志、决心和战略眼光,让人民看到希望,从而增强对中国教有的信心。另一方面,教有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教有改革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也关系到每个家庭和学生。

  那么,如何才能“让人民看到希望,增强对教有的信心”呢?在我看来,要做好加减法。何谓减法?即革除积弊,当前教有问题主要体现在,教有不公平,教有乱收费,人们上学难、上学贵,教有官本位,城乡、城市之间教有资源不均衡,义务教有没有得到很好贯彻,教有腐败大肆存在等等,这些积弊需须尽快清理。

  何谓加法?即推行教有改革,促进教有公平,平衡教有资源、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去行政化倾向,倡导教有家办学,等等。归根结底,尊重教有规律,以人为本,以培养出合格的有公民意识的学生为根本Q的。正如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时所称,教有的Q的就是培养人,就是把人变好。

  毫无疑问,办人民看到希望的教有,需要问政于民、吸取民智。2006年,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改方案出炉,它由六位教授和两位本科生联合起草。这一改革有四大Q标:一是培养全球性的公民;二是发展学生适应变化的能力;三是使学生理解生活的道德面向;四是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既是文化传统的产品,又是创造这一传统的参与者。这四大Q标,都值得我们借鉴。希望中国的教改早一天推动,早一天造福于民。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