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孔子》今天就要上映了。不论它拍得怎么样,注定都少不了一场口水战。实际上,自从传出胡玫要拍《孔子》的消息后,这种口水战始终就没消停过。先是有消息称,孔子会武功,“子见南子”时的对白很“暧昧”,甚至有苟且的情节;其后又有濮存昕出来,批评《孔子》剧本太烂,并拒绝出演这个角色;胡玫马上出来辩驳,不仅否认找过濮存昕,而且质疑他所看到的剧本的真实性,至少不认为是定稿本;接着又爆出了周润发将出演孔子的消息,也引起人们的很大兴趣和激烈争论。
影片还没上映,这些天,关于《孔子》的新闻也颇不少。王菲复出先为《孔子》献唱一曲《幽兰操》,紧接着就有人质疑《幽兰操》胡改韩愈原作,根本不通;几天后又有人炮轰《孔子》的史实和台词错得离谱,胡玫、何燕江都有激烈回应;其中还穿插着周润发颇有些雷人的感言,据说看《孔子》如果不哭就不是人。结果,听说我看了影片,几个朋友见面都问,你哭了没有,弄得我无话可说。
在这场喧嚣、混乱的闹剧中我深深地感到,其实人们一直在回避一个很严肃,也很重要的问题:这究竟是一部怎样的影片?其自身的魅力是否可以吸引观众走进影院?
没有人回答这个问题。也许是不屑于回答,也许是觉得回答这个问题有许多不便,事实上,很长时间以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态度都显得有一点暧昧。说起来有点“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味道。20年前,说到电影的娱乐性、商业性、趣味性,以及市场、票房、赢利、圈钱之类,大家还是很不情愿的,要找很多理由给自己壮胆儿,当时的社会风气还有点耻于言利的意思。现在似乎不必这样了,大家可以很坦然、很欣然地言利了,这当然是一种进步。但是,一种倾向往往掩盖着另一种倾向,事物在发展中有时也会走到自己的反面。这些年,言利的变得理直气壮起来,言精神、理想、信仰的,倒显得理屈词穷,低声下气,有时还露出一点羞涩。
我们都经历过耳提面命的、灌输式的教育,至今,这样的教育也还没有绝迹,于是大家对涉嫌要教育我们的东西都很敏感,身体会自动生成一种抗体,进行排斥,或者采取放纵自己的方式,以为我们只需要娱乐。这种自轻自贱其实是自己骗自己,自己麻醉自己。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扪心自问,这种随波逐流、没心没肺、只求一时快乐的日子,真的是我们所需要的吗?过去讲反潮流,现在讲顺应潮流,与时俱进,但无论如何,有些东西该坚持的还是应该坚持。我看《孔子》最感动我的地方,就是他终其一生对自己的信念始终矢志不渝地坚持。不被人理解,不被人接受又如何呢?只要有机会,还是要宣扬自己所信奉的精神、理想和信仰。拍《孔子》的,更应该学习孔子的这种精神。说到底,理直气壮地宣扬一种精神并不难,难的是你是不是真的拥有这样一种精神,并准备用它指导自己的行动。 (解玺璋)
(责任编辑:侯彦方)